一名70歲的男性患者老陳,晨起走路的時候,突然左右搖晃,就像沒有重心一樣,患者顫顫巍巍,差點摔倒,幸虧家人攙扶住了他。
家人將老陳攙扶到床上躺下來,老陳說,不知道自己回事,自己的大腦不聽使喚了,雙腳也不聽使喚了。
家人見情況不對,急忙撥打120求助,將老陳送到了醫院。
通過檢查,醫生發現,導致老陳走路不穩的元兇,就是腦梗死,而梗死的部位,剛好位于小腦。
小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調節肌張力和協調肌肉的隨意運動等,所以如果小腦出了問題,很容易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
作為醫生,要提醒老年人的是,70歲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到了70歲,由于器官的全面衰老,很容易導致形形色色的疾病找上,這些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癥、尿毒癥、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這些慢性病遷延不愈,而且可能進行性加重,會成為老年人長壽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70歲也被稱為老年人的壽命決定期。
到了70歲,一個老年人身體到底好不好,走路無疑是很重要的體現,醫生提醒,不論男女,走路有這5個表現,不想長壽都難。
第一,到了70歲,走路依然很穩
老年人走路,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往前走。
走路穩的老年人,顯然更易長壽,如果身體不健康,如果罹患形形色色的疾病,就像老陳一樣,身體虛弱很容易導致走路不穩。
第二,到了70歲,走路依然很快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老年人都不敢走快了,由于身體在走下坡路,再加上罹患了形形色色的疾病,導致身體虛弱,使得他們的步速非常慢,甚至走快了會摔倒。
美國《梅奧診所學報》曾發表一項研究顯示,不管體重指數如何,走路快的人,都有更長的預期壽命。在這項研究中,走路快的人平均比走路慢的人多活15-20年。
具體來說,與走路最快的1/3人群相比,走路最慢的1/3人群,其死于心臟病的風險上升了40%,且與性別、年齡、體力活動等因素無關。
第三,到了70歲,走路依然能達到一定的距離
有些人,每天走個幾百步身體就完全受不了了,有的人,每天走好幾千步都沒有什么不適,問題來了,到了70歲,每天到底走多少步才最有利于身體健康呢?
《柳葉刀公共衛生》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四大洲涉及近5萬人的15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確定了對不同年齡人群的每日最佳行走步數范圍。
根據受試者的走路步數將他們分成了四組,分別為最低組3500步、次低組5800步、次高組7800步、最高組10900步。
通過對比發現,相較于步數最少的組,另外三組的受試者死亡風險下降了40~53%不等。
年齡>60歲的人群,每日步行6000~8000步死亡風險最低;年齡<60歲的人,每日行走8000~10000萬步時,死亡風險最低。再額外增加步數的話,則不會帶來更多的健康獲益。
走路本身就屬于低強度運動,所以每天走路的步數如果太少,對健康的好處自然也是越小,不過,走路的步數也不是越多越好,很多人有每天暴走的習慣,殊不知這樣的習慣會損傷膝蓋的健康。
可見,科學走路,把握一個度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到了70歲,走路時精神狀態依然很好
一個人到底身體健康不健康,走路往往就有很好的體現,有的老年人,走路時無精打采,看上去給人一種特別虛弱和蒼老的感覺,這樣的老年人,健康往往出了問題。
年齡大了,人活得就是一個精神勁,越是精神抖擻,越容易長壽。
第五,到了70歲,走路時身體感覺依然良好
不要小看走路,走路雖然是低強度運動,但是走路卻需要身體多個器官的協調,走路時需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還需要四肢的協調,膝蓋的運轉,以及頭部、心臟和肺部等多個器官的輔助。
任何一個器官出了問題,走路都不可能走得穩,走路都不可能堅持下來,如果走路時身體出現不適,也要警惕這些器官出了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