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法律聲明,如同投入MAGA運動湖面的一顆巨石,激起了千層浪。
當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調查局聯合發布備忘錄,堅稱富商愛潑斯坦之死是自殺、且不存在所謂的“客戶名單”之時,特朗普忠實支持者的怒火便被瞬間點燃。
要知道,司法部長帕姆·邦迪數月前還信誓旦旦地表示“愛潑斯坦的客戶名單就在我的桌上”,可結果卻是在政府洋溢著“官方光輝”的通告中,給這起案件草草畫上了句號。
那么,這個看似簡單的案件,是如何能在MAGA圈中引起如此規模的憤怒,甚至讓特朗普本人都深陷政治危機的呢……
“落后”的文明
在探究愛潑斯坦案深藏的“內幕”之前,我們不妨先回歸案件本身看一看,畢竟在美國,“性侵”這個詞匯的背后也隱藏著一連串觸目驚心的現實慘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性犯罪案件激增,1973-1993短短20年間,強奸及性侵案件就從51400件增漲至106014件,平均每98秒就有一人遭受性侵犯。
然而,更令人沮喪的是,盡管案件數量如此龐大,但實際報案率卻只有34%,而最終會被定罪的比例更是不足1%。
由于在美國早期的司法體系中,法庭可以采納受害者過往的性史證據,來作為性侵案件的旁證。
這就意味著,原本應該制裁施暴者的法庭,卻常常會演變成一場對受害者個人道德品質的公開審判。
受害者不僅要承受被侵犯的痛苦,還要在法庭上被刨根問底、質問私生活,只要她們的過往經歷中存在“不貞潔”的可能,就足以成為其遭受侵犯的理由,從而為侵害者脫罪。
萬幸,也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場波瀾壯闊的婦女解放運動在美國興起,女性們不再甘于被傳統觀念束縛。
她們高聲疾呼,走上街頭,甚至演變成示威游行,只為打破性犯罪案件中長期以來對女性存在的“貞操偏見”。
在這些先驅者的努力下,變革的曙光終于在1974年降臨,密歇根州率先通過了第一個“強奸盾牌條款”,限制了在性犯罪案件中使用受害者過往性史的證據。
這項突破性的立法迅速獲得了響應,到1976年,美國半數以上的州都跟進了這一條款,并在聯邦政府的推動下,敲定“審判焦點始終圍繞在犯罪事實本身”的基本原則。
這一變革不僅提高了性犯罪的報案率,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整個司法系統的徹底轉變。
得益于司法進步的助推,愛潑斯坦案才得以在美國“MeToo”運動(反性侵運動)的聲浪中又一次受到人們的重視,以至于將已經逃脫過一次司法判決的愛潑斯坦再度歸案。
“不法”的司法
此外,美國底層群體對愛潑斯坦案的質疑,還與美國司法界長期面臨的“信任危機”有關。
在美國,司法的天平常常會向權勢與金錢的一方傾斜。
2024年4月10日,當美國前橄欖球巨星奧倫塔爾·詹姆斯·辛普森因癌癥去世時,許多人都以為,那樁糾纏了他半生的“殺妻懸案”或將永遠塵封。
就在30年前,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被發現慘死在家門口,現場血腥駭人,最為關鍵的是,所有的證據似乎都指向這個家的男主人——辛普森。
警方發現他的車上沾滿血跡,還有一只血淋淋的手套,再加上妮可生前曾多次報警稱辛普森對其實施家暴,案發前幾日更是傳出了妮可被跟蹤騷擾的警訊。
然而,在看似“鐵證如山”的情況下,辛普森卻奇跡般地被宣告無罪,這與其斥資千萬美元打造的“夢之隊”律師團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辯方的巧妙“施力”下,檢方讓辛普森試戴“血手套”的操作反而成為了證明其無罪的有力“辯護”,而這一“程序正義”的紕漏,更是讓案件徹底陷入了懸案的死局。
盡管事后又傳出兇手另有其人或辛普森承認防衛殺妻等各種各樣的傳言,但當著1億4千萬美國人的面為自己成功爭取到無罪辯護,還是深刻暴露出金錢在美國司法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說辛普森案揭示了金錢對司法的影響,那么另一樁美國歷史上的“世紀懸案”——肯尼迪遇刺案,則將“證人滅口”與“政治操弄”的感覺擴大到了極致。
1963年11月22日,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巡游時,遭槍擊身亡。
這位極富魅力的年輕總統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驟然離世,一度被美國人稱為“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日子之一”。
然而,這場悲劇并未就此結束,不到48個小時,被指控為襲擊者的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竟然也倒在了夜總會老板杰克·魯比的槍下。
這個可能犯下驚天大案的槍手,還未經歷正式的審判和定罪,便草草結束了生命,而震驚全國的總統遇刺案也隨著兇手的“再遇刺”而陷入“死無對證”的僵局。
肯尼迪遇刺案,以及奧斯瓦爾德被當眾槍殺的結果,讓美國民眾對政府的官方解釋產生了根深蒂固的懷疑,當政府試圖簡化復雜的悲劇,迅速結案之時,則引發更多的猜測和不安。
盡管FBI的調查結論是奧斯瓦爾德單獨作案,沒有與任何勢力產生聯系,但《刺殺肯尼迪》等電影的上映,以及歷任總統對檔案公開態度的反復,都進一步加劇了陰謀論的蔓延。
無論是辛普森殺妻案中的“強勢辯護”,還是肯尼迪遇刺案中槍手和核心證人的接連“消失”,像是接連不斷的烈火,不斷點燃著美國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民眾對陰謀論的狂熱。
這些血淋淋的案件似乎在不斷提醒著人們,在權力和金錢的影響下,真相可能被掩蓋,正義也會被操弄。
而正是這種對“深層政府”和“權貴精英”的普遍不信任,才為愛潑斯坦案在MAGA圈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埋下了歷史性伏筆。
民眾渴望一個能夠揭露“真相”、打破“精英特權”的領導者,而這,也正是特朗普能夠緊緊抓住MAGA支持者心理的關鍵所在……
“深淵”的凝視
在美國的政治舞臺上,真相有時就像被蒙上了一層層薄紗,尤其當它觸及到權力核心之時。
辛普森案和肯尼迪遇刺案的陰影還未完全散去,愛潑斯坦案的爆發,便再次將美國民眾對政府長期存在的不信任推向了風口浪尖。
在愛潑斯坦案中,其私人飛機本該成為罪行的重要物證,但令人震驚的是,在飛行記錄中,赫然出現了包括前總統克林頓、英國安德魯王子、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內的一眾名人。
聯系到愛潑斯坦在2008年被首次定罪時,就獲得了異常輕微的判決,再加上2019年他在羈押期間的“自殺身亡”。
這便讓很多人堅信,愛潑斯坦是因為掌握了政商界高層的眾多黑料,因此才“慘遭滅口”。
即便在愛潑斯坦死后,圍繞案件的司法進展也充滿了爭議,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大通這兩家曾為愛潑斯坦提供金融服務的巨頭,也被指控為他的非法性交易提供了便利。
但這兩大巨頭卻未都對案件正面回應,反而分別支付了7500萬美元與2.9億美元的“和解金”企圖“破財消災”。
這種“花錢買平安”的方式,看在民眾眼里,就進一步加深了“權貴階層利用金錢逃避真正法律責任”的刻板印象。
種種跡象都讓公眾強烈懷疑,愛潑斯坦的背后可能存在著一個龐大的、被政府或某個“深層勢力”系統性庇護的權貴網絡。
這便是為何特朗普此次的行為,在MAGA陣營內部引起了選民的激憤。
雖然特朗普長期依賴MAGA作為其執政基礎,但這個陣營也并非鐵板一塊的,其中充斥著多個意識形態各異的極端群體。
這些群體之間也會存在相互的猜忌,因此,真正將他們凝聚在一起的,應該說是對“建制派”的仇恨與對特朗普個人的信任。
愛潑斯坦案顯然成為了這種凝聚力的具象化體現,不僅濃縮了對“精英弄權”的憤怒、對“政府腐敗”的不滿,更是承載著對“正義將至”的希冀。
而如今,這個希望破滅了,而破滅的原因不是敵對勢力的出手,反而是“自己人”的背叛。
更復雜的是,MAGA生態本身就充滿了自我強化認知的土壤,由于其內部輿論長期鼓吹“系統性腐敗”與“陰謀統治”等論調,早已讓部分成員脫離了現實的政治邏輯。
在這個基礎上,任何與他們信仰相悖的信息都會被視作“偽造”,即便這些來源是他們一直信任的特朗普團隊……
愛潑斯坦案本就是美國司法體系中恥辱的一頁,而它所承載的象征意義,更為復雜,在MAGA支持者心中,它是審判建制派的利劍,是特朗普兌現承諾的試金石。
當這一切都被證明是虛幻之時,憤怒感與背叛感將會接踵而至,而這些情緒,正是任何民粹運動最危險、也最難以控制的部分。
在2024年重新當選總統后,特朗普本希望借助MAGA鞏固權力,但現在他面臨的局面是,自己的選民“基本盤”正變成一群憤怒、失控的狂熱者,不再聽從他的勸告。
更嚴重的是,如果MAGA徹底轉向反特朗普,那將不僅對他的執政構成挑戰,還可能撼動整個共和黨的權力結構。
愛潑斯坦真的死了,但他的“幽靈”卻仍在撕裂美國最強大的政治力量,不過話說回來,這還是特朗普咎由自取的結果,畢竟,當特朗普“凝視”民粹的時候,民粹也在“凝望”著他……
參考文獻
[1]《狡猾的性犯罪》[J]曹怡
[2]《科學家破解肯尼迪遇刺謎團》[J]陳剛
[3]《肯尼迪遇刺案曝出更多細節,數萬頁文件被解密,但種種猜測難以消停》[N]裘雯涵
[4]《對美國法的評述——以辛普森殺妻案為例》[J]蔡薇
[5]《美國刑事審判制度之下的“辛普森殺妻案”》[J]馮艷蓉
[6]《美國性犯罪中被害人性品格證據規則研究——以美國強奸盾牌條款為例》[D]富瑤
[7]《涉愛潑斯坦案,德意志銀行7500萬求和解》[N]唐亞
[8]《不滿司法部處理愛潑斯坦案缺乏透明度,特朗普“鐵粉”罕見攻擊政府》[N]廖勤
[9]《案件關鍵人物受審,指認克林頓、特朗普、安德魯王子等曾搭乘愛潑斯坦的飛機,新名單浮出水面,美國“愛潑斯坦案”水有多深?》[N]安崢
[10]《涉及多個權貴名流凸顯社會巨大鴻溝,“愛潑斯坦案”近千頁文件公開》[N]馮亞仁、劉皓然、甄翔
[11]《愛潑斯坦案“反噬”特朗普陣營,MAGA裂痕擴大》[N]陳立希
[12]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928477863118492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516032424744500&wfr=spider&for=pc
[14]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3/opinion/epstein-files-trump-maga.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15]https://www.news.cn/world/20250713/053717578eb74340a3128c9523f5386a/c.html
[16]https://news.ifeng.com/c/8kyhhaxWITM
[17]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8634432538371739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18]http://www.senqingzn.com/dy/article/K0LGJGVR0556DNYS.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