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通常高溫高濕,為蚊蟲滋生繁殖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以蚊蟲叮咬為傳播途徑的“基孔肯雅熱”,就在過去一周,進入公眾視野。從7月初,佛山市順德區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本地疫情以來,截至7月19日,佛山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其中順德區1790例。好在發現病例均為輕癥。但不免令人擔心,什么是“基孔肯雅熱”?感染后有哪些癥狀?對上海本地有沒有影響?怎樣預防?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它首次暴發于1952年,最初發生于非洲和印度,后借助氣候變化與跨國旅行快速擴張其版圖,目前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已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其蹤跡。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四寶表示:“今年基孔肯雅熱,目前在國內傳播,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比較高的。以往就是零星出現,今年在近期有這么多病例暴發,這就說明在當地病毒已經在蚊子種群里面繁殖了。目前我們覺得可能跟溫度,跟當地的人員旅行往來比較多,跟最近的氣候、雨季下雨比較多有關。”
王四寶還說,在上海白紋伊蚊還是蠻多,雖然在城區占一個主要蚊種,但是我們上海地區的蚊蟲防控控制的措施比較好、比較有效,一般密度也不會太高。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在國內也無疫苗可預防。
編輯: 董智杰
責編: 姚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