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前,寶山正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南北轉型”戰略要求,錨定“一地兩區”定位,做細做實產業、空間、治理“三個轉型”。地區的發展需要文化的興盛,在區委統戰部的支持下,區新聯會會長唐吉慧潛心研究寶山歷史文化十余載,收集、整理大量文獻史料,編撰出版了《江畔弦歌——寶山往事集》一書,反映了寶山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展示了統一戰線在文化領域的積極作為。
人物瑣憶
“我自羅南來……”
羅店有個地方叫羅南,過去羅南有個村子叫姜家宅,宅上有位祖上世代務農的窮學生姜文蔚,因為得了鎮上紳商的幫助得以進入書館念書,后來中了秀才、拔了貢,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等聯名奏請廢除科舉,姜文蔚的仕途之路才戛然停止。之后姜文蔚在羅店行過醫,為人代筆寫過文契、家書,當過小官,但終于熬不過生活的艱辛,在友人的介紹下去了上海一位牧師家里做家庭教師,這一去讓他的兒子姜豪,這個當年還是在田間水車上跳上跳下的頑童意外步入了數十年的政海浮沉。
姜豪生于1908年,在羅店讀完小學隨父親來到上海,恰巧他的二哥在哈同路(今銅仁路)民厚南里創辦了一所私立文蔚小學,他便跟隨二哥定居在哈同路民厚南里。這條里弄里住著許多人,姜豪見過一位特殊的人物,平時多半穿著和服,他的夫人、孩子也時常穿著和服一起進進出出,姜豪以為這一家是日本人,過了好多年才知道他是郭沫若,那時候郭沫若剛從日本帶著全家回國。
姜豪
1924年秋天,姜豪考入了南洋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從附中讀起,直升到大學。同學們來自四面八方,有一天幾位同學問他家鄉何處,他高興地介紹自己:“我自羅南來……”。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那天早上緊急集合的鐘聲震蕩在南洋大學的校園,全體同學在大操場集合后依照班級分隊,一個班級組成一個分隊,兩人一排,各個隊伍集中為一個縱隊,隨后出發。他們的隊伍秩序井然地沿著馬路前進著,原本與上海大學相約了在浙江南路匯合后一起同行,然而上大的隊伍遲到了,于是南洋在前,上大在后,向著南京路行進。隊伍到達南京路約在下午2點,姜豪和同學們每人拿著一根貼著標語的小竹竿,邊走邊喊著:“支援日本紗廠罷工工人”“為顧正紅烈士報仇”“保障工人利益”“釋放被捕學生”……
游行到南京路,按事先的布置,他和幾位同學爬上一輛小車車頂開始向人群講演,突然一陣槍響,有人高喊“開槍了!”還在驚疑間的姜豪被同學從車頂一把推了下去,接著被擁擠的人流卷入一條弄堂,接著又被擠到了貴州路上。行人說巡捕在南京路抓人,南京路不能去,他只好向北走,到了北京路再向西到西藏路。西藏路口已經聚集了不少南洋的同學,大家臨時商議去霞飛路(今淮海中路),這時他發現自己的竹布長衫上染滿了鮮血,但身上看看又未受傷,同學們說太險了。當晚回校后各班清點人數,發現只少了同學陳虞欽一人,第二天才知道陳虞欽犧牲在了南京路上,年僅17歲。此時他失聲痛哭起來,他覺得自己長衫上的鮮血就是陳虞欽留下的,他憤怒、他不甘,同胞遭受殺害、國家遭受摧殘,俠氣少年從此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愛國運動之中。
姜豪致陳立夫書信
陳立夫批注姜豪來信
姜豪晚年在回顧自己一生時曾說:“在舊中國政治舞臺上,我確實扮演過不少角色行當,從汪系‘改組派’工運會主任,到蔣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書記,從C.C系中央組織部設計委員,到國民黨中統調查局專員,從青幫的通字輩角色,到洪門的‘坐堂大哥’,可謂無所不為。”但熱愛國家與和平的姜豪深深厭惡國民黨的腐朽政治,尤其反對打內戰,1948年8月他參加了民革地下組織,同年冬天,與中共華東局城工部地下組織建立了聯系,從事策反活動,并與部分市參議員及工商界人士、慈善團體和紅十字會方面骨干組織了臨時性團體上海安全委員會,便于在過渡時期協助維持地方治安,開展救護傷員和救濟難民等工作,迎接上海解放。1949年5月25日清晨,蘇州河以南全部解放,隨著永安公司雷于斌等四位青年店員冒著國民黨軍隊的槍彈,爬上公司樓頂綺云閣升起南京路上第一面紅旗,姜豪等人通過電臺及時播報了這一勝利的消息,同時上海安全委員會宣告成立,姜豪負責主持工作。
隨著解放軍進入市區,當地的警察局卻未投降,在安全委員會的聯系與政策宣傳下,警察總局、老閘、新成、江寧等分局,以及國際飯店內的警察部隊自動拉出白旗投了降,聽候解放軍前來接收。國民黨見大勢已去,紛紛撤逃,民政局局長陶一珊在逃跑前命令主任秘書王微君將全市戶口冊和民政局的珍貴檔案全部燒毀后到吳淞口搭最后一艘輪船去臺灣,不過與姜豪熟識的王微君聽說姜豪在主持上海安全委員會工作,便詢問他該如何處理,姜豪告訴了他解放軍的寬大政策,必須保全全部戶口冊和檔案,做好移交:“解放全上海就在眼前了!”姜豪說。王微君聽取姜豪的告誡,將這些檔案保存了下來,為上海解放后的城市正常運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姜豪擔任了民革上海市委顧問、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最近我讀到他1991年84歲時寫給海峽對岸91歲的老人陳立夫的一封信,內容如下:
立夫先生賜鑒:
上月間王弘之先生自臺探親返滬,藉悉先生佳況,敬祝健康長壽。
近來“臺獨”分子猖狂活動,為我兩岸愛國同胞所痛疾。茲由方秋葦先生和我共同草就《反對“臺獨”,促進統一》一文,敬請指正。文意不但表達我們二人的心聲,也為大陸愛國人士共同的情懷。如有方便,可否請先生轉交臺報發表。
方秋葦先生抗戰期間在重慶擔任《時事月報》副總編輯,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主編《亞洲世紀》,現為上海財經大學退休教授,向先生問候。
此文同時郵寄陶百川先生。專此,順頌
文安
舊屬姜豪敬上
1991.11.14
方秋葦、姜豪《反對“臺獨”,促進統一》文稿
隨信另有一封或為陳立夫秘書手抄的摘錄信,這封摘錄信的左側陳立夫用毛筆寫了兩行字:“函詢陶百川先生,該文已否介紹報刊刊登。立。”這篇文章是否在臺灣報刊刊登過目前無從知曉,文中寫到分裂分子的言行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也不是“民主”的問題,“而是脫離了中國人的軌道,割斷大陸和臺灣的臍帶,分裂國土的叛國問題”,所以他呼吁兩岸同胞要團結起來,“反對‘臺獨’,促進統一,振興中華,維持國體”。姜豪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已然紙上,毫無疑問,這篇《反對“臺獨”,促進統一》的文章對于當下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唐吉慧
唐吉慧,上海寶山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寶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同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寶山區新聯會會長、寶山區青聯副主席、寶山區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等。
寶山“救命神器”布局再擴容!這批設備位置在→
從“上下樓”到“門到門”!寶山區公益爬樓服務再添新受眾
藏在長江邊的“小九寨”!礦坑花園的隱秘風光正等你探尋
編輯:潘喬雨
資料:寶山統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