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時節。
長春不一樣了!
月初,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煥新啟幕。
在很多長春市民還在回味那兩天的盛況的今天,7月20日,又一則重磅消息“引爆”了長春人的朋友圈。
7月21日早8:00,人民廣場地鐵站D口將正式開通。
開通后,乘客可從該口直達人民廣場中心廣場。
看似普通的新聞,為啥能這么受關注?
因為,這是人民廣場時隔22年再次向市民和游客開放。
在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這兩件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
它們共同勾勒出長春城市文化氣質的全新輪廓,彰顯出強烈的人民情懷。
作為長春“土著”,7月20日下午,中國吉林網記者通過還在為開通做最后清掃工作的人民廣場地鐵站D2出入口進入了久違的人民廣場。
走出地鐵站口,記憶中蔥蔥郁郁的樹木依舊;
長春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高高聳立;
與記者一樣聞訊提早趕來的幾名市民、游客冒雨走在石板路上……
時光在這一刻仿佛定格了,一切看起來,如舊!
然而,空氣中浮動的咖啡香;
修繕一新的紀念塔;
錯落有致的樹木綠植……
一切又分明,不同!
人民廣場一直是長春市的核心地標。
始建于1933年,是環島型交通廣場。
它坐落于長春市人民大街中段,向外輻射出長春大街、西安大路、民康路等多條道路,不僅是城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也見證了長春市近百年的發展變革。
出于交通安全考慮,人民廣場于2003年進行封閉管理。
長春人每次途經這里,初夏照舊能聞到紫丁香濃郁纏綿的花香,冬天能看到廣場上層層疊疊的潔白落雪,美依舊,卻總有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
“人民廣場重新向市民、游客敞開懷抱,我覺得意義遠不止于一片綠地的釋放。”在采訪中,有聞訊提前趕來的市民這樣告訴記者。
沒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將這樣一片廣闊的空間歸還給人民,是城市對公共資源共享理念的深刻踐行。
在讓市民重新擁有了這片城市中心的綠地的同時,也讓天南海北的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長春的歷史與文化,體現出的是長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人民需求的尊重與回應。
說到這里,不能不提一下長春最近的“新”網紅——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很巧啊,新民大街與人民廣場“同齡”,也是始建于 1933 年。
如今,這條全長 1445 米的老街上,沿線13個院落,拆圍釋放出4.5公頃綠地、增設13個口袋公園;
老建筑紛紛“走出”圍墻,展現自己獨特的歷史韻味;
游客徜徉期間,既可以品一杯咖啡、看一本書,感受時尚的脈動;也可以隨時隨地與歷史建筑的青磚灰瓦“撞”個滿懷。
“拆墻透綠” 工程拆除了沿街封閉圍墻,釋放出的不僅是綠化空間,更是將歷史建筑從 “只可遠觀””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如今,曾經封閉的歷史建筑連成一片綠色廊道,成為市民可進入、可觸摸的 “文化客廳”。
特色品牌匯聚,多家東北首店落戶,精準滿足市民和游客的品質生活、文化滋養與社交渴望。
在這里,歷史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摸到的墻皮溫度,能聽見的光陰故事,能融進生活的煙火氣。
從新民大街的華麗蝶變,到7月21日,人民廣場的即將重新開放,加上稍早些,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的實力出圈,長春對城市文化氣質的脈絡重塑清晰可見。
難怪,很多人都說——長春不一樣了。
確實不一樣了!
走在城市里,我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建筑與道路的集合體,而是有溫度、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間。
無論是你是本地“土著”,還是外地游客,都能清晰感受到這種溫度和人情味,并輕松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這種轉變背后,是對城市發展本質的深刻理解: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需求和感受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導向。
在城市更新和發展過程中,既要重“面子”,更要關注市民生活的 “里子”。
要讓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讓公共空間真正為人民所共享,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人文關懷的氣息。
7月20日,大雨過后,傍晚的城市紅霞漫天。
從新民大街到人民廣場,每一處開放的空間,每一個精心布置口袋公園,都在訴說同一件事:
長春正在把 “人民” 二字深深刻進城市的肌理當中,讀懂這些,你也就讀懂了這座城的深情。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攝影 蔣盛松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王偉光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