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這么久,給全世界軍事界狠狠上了一課。
回想2022年2月24日,俄軍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時,普京信心滿滿,以為憑借"伊斯坎德爾"導彈和"口徑"巡航導彈的狂轟濫炸,幾天就能讓烏克蘭投降。
結果呢?三年多過去了,戰爭仍在繼續,俄軍不僅沒有實現預定目標,反而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
這個教訓對中國來說太重要了,特別是在臺海問題上。
中國政府一直明確表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要時不排除使用武力實現統一。
但俄烏沖突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現代戰爭光靠導彈"洗地"是行不通的,要想真正解決臺灣問題,得拿出更全面、更精細的戰略。
俄軍的導彈優勢咋就沒起作用?
俄羅斯開戰時,手里的家伙事兒確實不錯。
"伊斯坎德爾"-M導彈射程480公里,打擊精度能控制在30米以內,一發就能端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目標。
更牛的是,這玩意兒飛行時還能變軌,理論上很難被攔截。
開戰頭幾個月,俄軍玩命地往烏克蘭扔導彈。
據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7月,俄軍已經發射了超過9000架"Shahed"自殺式無人機,還有數千枚各型導彈,把機場、指揮部、電站,能炸的地方全都炸了一遍。
俄軍的想法很簡單:先把對方的神經中樞打癱,然后坦克開進去收拾殘局。
按常理說,這么密集的火力,烏克蘭早該趴下了。
但烏克蘭人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他們把重要設施都藏得嚴嚴實實,指揮部搬到地下,部隊分散隱蔽,還用上了馬斯克的"星鏈"衛星通信。
更狡猾的是,烏軍學會了"打了就跑"的戰術,導彈還沒落地,人就已經轉移了。
俄軍的導彈雖然打得準,但就是打不著關鍵目標。
這樣的"貓捉老鼠"游戲打了三年多,俄軍逐漸發現了問題所在。
一枚"伊斯坎德爾"造價300萬美元,而烏軍一個分散的指揮所可能就花幾萬塊錢。烏克蘭人還特別會"演戲",經常搞些假目標,讓俄軍的昂貴導彈去炸一堆廢鐵。
這么打下去,誰扛得???
再看看俄軍地面部隊的表現,更是讓人失望。
俄軍以為導彈開路,坦克跟上就能橫掃。
結果在基輔外圍,他們的裝甲車隊被烏軍的"標槍"導彈和土耳其TB2無人機打得七零八落。
一輛T-80坦克價值幾千萬美元,被十萬美元的反坦克導彈輕松報銷,這買賣咋算都不劃算。
此外,俄軍還有個致命問題——后勤跟不上。
打仗不光是前線開火,后面的油料、彈藥、糧食得源源不斷送上去。
可俄軍的補給線經常被烏軍襲擊,有時候前線部隊連吃的都成問題。
2022年3月,俄軍在哈爾科夫附近推進時,好多坦克因為沒油只能停在路邊,結果被烏軍一鍋端。
這些教訓告訴我們:現代戰爭不是拼誰的導彈多,而是看誰的體系更完整。
導彈能解決戰術問題,但解決不了戰略問題。想要真正擊敗對手,光靠空中打擊遠遠不夠。
臺海作戰的難題比想象中更復雜
看完俄烏沖突,再想想臺海,問題只會更棘手。
為啥?地形就是第一道坎。
臺灣島山地占了三分之二,最高峰玉山接近4000米。
這些山不是擺設,里面藏著大量的地下設施。
臺軍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挖山洞,幾十年下來,整個臺灣簡直就是個地下堡壘。
解放軍的導彈再厲害,也很難把山炸平吧?
臺軍這些年也沒閑著,他們現在正跟美國洽談一筆價值70-100億美元的大軍購。
根據2025年2月的最新消息,臺灣準備向美國采購包括岸防巡航導彈、"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系統、E-2D空中預警機、MH-60R反潛直升機等裝備。
更要命的是,美國還積欠臺灣價值20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沒交貨,臺灣付了錢但東西還沒到手。
臺軍的"雄風-2E"導彈已經升級到"雄升"版本,射程據說能打到1200公里,直接威脅大陸沿海城市。
"天弓-3"防空系統也搞了機動版,能隨時換地方,不像以前那種固定陣地容易被摸清。
更狡猾的是,臺軍學著烏軍的套路,準備在全島搞幾十個分散的導彈發射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但諷刺的是,美國提供給臺灣的一些軍援物資卻質量堪憂。
據2024年的報告顯示,臺灣收到的270萬發子彈是1983年產的,早就過期了,還有超過3500組防彈板和背心受潮發霉。
美國一邊賣給臺灣過期武器,一邊還要臺灣繼續掏錢買新裝備,這買賣做得真是精明。
而拋開這些,臺軍還有個"殺手锏"——反艦導彈。
"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400公里,速度能達到3馬赫,用來專門對付大型軍艦。
臺軍的想法很明確:你要跨海作戰,我就在海上給你添堵。
2022年臺軍測試時,這玩意兒就成功擊中了200公里外的靶船,精度還挺不錯。
對我們而言,跨海作戰的后勤問題更是值得注意。
臺灣海峽雖然不寬,平均180公里,但要維持幾十萬部隊的作戰,每天需要的物資就是個天文數字。
一個裝甲師每天光彈藥就得消耗1000多噸,燃料500多噸,還不算吃喝拉撒。
這些東西都得用船運過去,可臺軍的反艦導彈、快攻艇、潛艇,還有水雷,都在海峽里等著呢。
俄軍在烏克蘭陸地上的補給線都經常被切斷,跨海運輸的風險可想而知。
海峽里風浪大,臺風季節更要命,運輸船隊稍有不慎就可能全軍覆沒。
而且臺軍還會玩"破交戰術",專門攻擊運輸船隊,這比直接打軍艦容易多了。
此外,國際干預的壓力也不能小看。
美國對臺灣可比對烏克蘭上心多了。特朗普重新上臺后,對臺軍售的態度更加積極,臺灣正準備拿出70-100億美元的"保護費"來討好新政府。
日本的態度也很曖昧。
2025年初,日本自衛隊成立了"統合作戰司令部",還在九州島部署遠程導彈,矛頭直指臺海方向。
從地理位置看,沖繩基地距離臺灣只有600公里,美軍戰機1小時就能到。一旦臺海開戰,日本很可能會"幫倒忙"。
歐洲雖然距離遙遠,但經濟制裁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SWIFT金融制裁、凍結央行資產、切斷技術出口,這套"組合拳"讓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創。
中國經濟體量更大,跟全球聯系更緊密,制裁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復雜,殺傷力也會更大。
信息戰:看不見的戰場更關鍵
俄烏沖突還有個重要教訓:信息戰的威力不比真刀真槍小。
這方面,烏克蘭可算是玩出了花樣。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簡直就是個"網紅總統"。
開戰以來,他天天在推特、臉書上發,穿著軍綠色T恤,在總統府里慷慨激昂地演講。
這哥們兒本來就是演員出身,鏡頭感特別好,很快就把自己包裝成了"民主斗士"的形象。
國際社會一看,這么一個"小個子"在對抗"大塊頭"俄羅斯,同情心立馬就上來了。
烏軍在信息戰方面也很有一套。
他們用無人機拍攝俄軍失敗的畫面,然后發到網上,既打擊俄軍士氣,又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的"戰果"。
有些傳播量達到幾千萬次,比任何宣傳片都管用。
反觀俄羅斯,在國際輿論戰中幾乎是全面敗北。
RT電視臺、今日俄羅斯等媒體平臺被大規模封禁,俄方的聲音在國際主流媒體中幾乎消失。
普京偶爾出來說幾句,也被西方媒體描繪成"獨裁者的狡辯"。這種信息不對稱,直接影響了國際社會對沖突性質的判斷。
在臺海問題上,信息戰的重要性只會更突出。
臺灣跟西方媒體關系密切,在社交平臺上也很活躍,而且臺灣的流行文化、科技產業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影響力。
一旦開打,他們肯定會玩"悲情牌",把自己包裝成"民主受害者",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持。
再加上,臺灣當局這些年也在信息戰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據說他們投入了2000億新臺幣搞網絡作戰能力建設,培養了一大批"網軍",專門在網上帶節奏、造輿論。
這些人平時就在各種社交平臺上活躍,關鍵時刻肯定會集體發聲。
咱們在這方面得提前準備。
咱們的聲音得傳出去,要讓世界知道統一臺灣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不能讓別人把咱們描繪成"侵略者",那樣就被動了。
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給信息戰帶來了新變化。
人工智能、深度偽造技術、大數據分析,這些新玩意兒都能夠精確影響公眾認知。
比如,AI能夠分析網民的興趣愛好,然后精準推送定制化的內容。
深度偽造技術能夠制作以假亂真的,讓人真假難辨。
誰掌握了這些技術,誰就能在輿論戰中占上風。
中國的應對策略:不能單打獨斗
面對這么復雜的局面,中國得拿出綜合解決方案。
光有軍事實力還不夠,政治、經濟、外交、科技,哪個都不能拖后腿。
軍事準備方面,要跳出單一武器的思維。
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確實厲害,飛行速度能達到10馬赫以上,射程2500公里,能夠在1小時內打擊臺灣全境任何目標。
殲-20隱身戰機也是個殺手锏,具備"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先敵擊毀"的能力。
據公開消息,解放軍已經裝備了300多架殲-20,分布在14個旅。這些五代機的隱身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為奪取制空權提供了保障。
即便如此,咱們還是要學會"組合拳"。
導彈負責開路,打掉對方的雷達、指揮部、機場;戰機掩護登陸,確保制空權;海軍封鎖海峽,切斷外援;特種部隊滲透破壞,癱瘓后方設施。
各兵種得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俄軍就是因為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才在烏克蘭吃了虧。
解放軍近年來的演習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2025年4月的"海峽雷霆-2025A"演練,就是多軍種聯合作戰的一次實踐。
陸海空火箭軍一起上,模擬實戰條件下的協同作戰。
這種訓練越多,真打起來勝算就越大。
后勤保障更是重中之重。
福建沿海得提前建好港口、機場,儲備足夠的燃料、彈藥、糧食。
運輸船隊得有強力護航,防空、反艦、反潛,一個都不能少。
而且得考慮到臺風、海況等自然因素,制定多套預案。
經濟方面的準備也很重要。
西方肯定會搞制裁,咱們得有應對辦法。
好在"一帶一路"給咱們提供了更多選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都簽了合作協議。真要制裁起來,咱們也不是沒有朋友。
中東的石油、非洲的礦產、拉美的糧食,這些資源渠道得保持暢通。
國內產業鏈也得更加完善。
芯片、精密機械、關鍵材料,這些"卡脖子"技術得繼續突破。不能讓別人一制裁,咱們就沒轍了。
中國這些年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巨大,5G、人工智能、新能源,不少領域已經領先世界,這些優勢得保持住。
外交工作得更主動些。
臺海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涉,對那些想插手的國家,該警告的警告,該合作的合作,不能讓他們輕易下場。
比如,對美國得亮明底線,讓他們知道中國的決心;對日本得敲打敲打,別以為可以渾水摸魚;對歐洲得做工作,讓他們保持中立。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外交的底線,這個絕不能讓步。
但在具體操作上,可以更加靈活。
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這些都是外交工具。用好了,能夠減少臺海沖突的阻力。
信息傳播能力也得加強。
咱們的故事得講好,聲音得傳遠。
不能總是被動挨打,得主動出擊,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這方面,得培養更多懂外語、懂文化、懂傳播的人才。
社交媒體、影視作品、學術交流,各種渠道都得用起來。
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工作得做好。
現在的年輕人主要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傳統的宣傳方式可能不太管用。
得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比如短、直播、游戲,來傳播正能量。
讓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了解統一的意義。
俄烏沖突給咱們敲響了警鐘:現代戰爭不是單純的火力比拼,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
中國有決心解決臺灣問題,但絕不會重蹈俄軍的覆轍。
臺灣回歸是歷史必然,這個大趨勢任何人都改變不了。
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智慧和耐心,需要全盤考慮。
不是說導彈多就能解決問題,關鍵是要有統籌兼顧的戰略思維。政治手段、經濟影響、軍事威懾、外交斡旋,這些得統籌運用,形成合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臺灣問題是繞不過的坎。
但這個坎咱們一定能過去,因為歷史在咱們這邊,正義在咱們這邊,實力也在咱們這邊。關鍵是要有耐心,有智慧,有定力。
光靠"洗地"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的勝利,需要的是智慧、實力和民心。
好在時間在我們這邊,主動權也在我們手里。
參考資料:
- 新京報:《一文回顧|俄烏沖突三周年》,2025年2月24日
- 澎湃新聞:《俄烏沖突一周年|"關鍵武備表現如何"⑦:彈道導彈突擊》,2023年
- 中國日報網:《澤連斯基否認獲得美國2000億美元援助:實際只有760億》,2025年2月3日
- 知乎專欄:《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作戰能力分析》,202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