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書,歸功于小學里班主任對我的“不管”,默許我上課看小說,從此養成亂翻書的習慣。我也是個要強孩子,想到未來,焦慮油然而生。
初以“開卷有益”來自我安慰,有點零花錢,就買書。下海了,我做的都是百姓升級換代的萌芽生意,所以不求人、不請客,就買書,錢越來越多,書越買越多,凡是喜歡,凡是心動,統統買來。如今擁有三處書房。看到心動的書,我以為買下它,就擁有全部。其實,書,不看就不是你的,放在家里與店里是一回事,永遠是夢中情人。
身體發育了,尤其思想發育了,才發覺小說是虛構的,不看了,也不買了。工作一忙,詩歌不寫了,就寫不出來了,于是詩集也不買了。后來,生意倥傯,東奔西沖尋找突破口,偶爾忙里偷閑,隨手寫點豆腐塊文章,屬于散文類的,于是凡有推薦的散文隨筆,必買。后來開公司了,政治類書籍對公司框架結構或有裨益,于是買買買。當老板了,發覺歷史對人事管理、對人性窺視很有借鑒意義,于是買買買,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愛屋及烏,不僅有中華書局的鉛字印刷本,還有線裝本,買齊了資治通鑒匯評本,為此還為它們配了古書櫥,這叫千金買馬,以壯聲勢,一疊疊分門別類,但一本都沒看過。
年輕時我胡亂翻書,狗頭摸摸,羊頭摸摸,毫無系統,所以閑聊三兩句可以,一旦討論,經不起提問,才知自己的知識千瘡百孔。知恥而后勇,于是選擇上海史,系統讀。上海史的書我收集了一堵墻,的確看了不少。看著看著有點心得,想不到“種豆得瓜”。上海史的現代化基礎,就是不斷筑馬路,沿路造市房、聚人氣、租門面、繁榮市面。有錢了,再拓馬路,又是如此這般,成為套路,這叫路徑依賴。一部上海現代化史,最牢不可破的鐵壁銅墻的金行業,就是房地產。恍然大悟:土地是工業化、商業化必不可或缺的承載地盤,尤其不可復制,區域越是繁榮,道路越是密布,交通越便利,房產越升值。相反建在土地之上的工廠,成本越高,工廠自然外移低洼低價的外地。我不聰明,所以選擇了它。
恰巧1997年上海商品房推出,我將“第一桶金”投入到房產爆炒米花。這是書帶給我的財富。今天,中國進入老齡化,我從書架上取下日本學者這些年苦苦思考的成果:先看宏觀概況的《戰后日本經濟史》,然后讀《負動產時代》《人口與日本經濟》,有空再讀《無退休社會》。我開始關注銀發族:同樣老齡化,中國與日本不同,至少上海的退休老人都是“銀發銀族”。2022年房地產最低迷時,神農架龍降坪的“避暑房”,從30萬元一套跌至18萬元,我帶著朋友買了22套房。原先民宿聚焦避暑,現在開拓淡季,做“康養長居”,讓長者住在森林面積達93%的氧吧里。
我通過“急用先學”的投機性讀書,踩準了一個個節點。心動即行動,閱讀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遠,走得更遠。如果只停留在心動不已的激動,看書的就只是趴在巨人的肩膀上打瞌睡的麻雀,依舊鼠目寸光。
原標題:《夜讀 | 李大偉:急用先學》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王瑜明
來源:作者:李大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