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5周年。對于那些生前沒有留下影像的烈士家屬來說,為烈士還原音容笑貌是他們長久以來的殷切心愿。
在上海,一批00后學子5年來就堅持著這一件事。暑假里,來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2級藝術與科技專業的程嘉航,又完成兩位20多歲志愿軍戰士的素描容貌初稿。他放假回鄭州老家,團隊中的其他小伙伴就用電腦生成電子版。通過與家人親友等征詢、比對和確認,后續在電腦上直接修改,比畫畫更為直觀而方便。再經來回打磨,直到最終定稿。
趙小云(未定稿)
張永其(未定稿)
最新還原軍容相貌的烈士,均來自上海本地。其中一位是張永其,1928年3月出生于上海松江的華陽橋鄉,1951年報名參軍,為志愿軍二二〇團二營四連戰士。1953年7月13日,他在朝鮮金城反擊戰中光榮犧牲。另一位烈士趙小云,是松江原車墩鄉人。1951年入伍,隸屬志愿軍五五九團三營七連戰士,1952年在朝鮮戰場犧牲。
至此,這支大學生團隊已為15位烈士成功復原形象。而一切緣起至5年前——2020年清明前夕,松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先后發起兩批“為烈士尋親”活動。隨著尋親的深入,烈屬難免流露出一絲遺憾,因為年紀輕輕的烈士生前沒能留下什么相片。許多烈士的后代,甚至也不知道親人長什么樣。
在上工程松江校區就讀的大學生發現,松江區烈士陵園已有的173位烈士中,像這樣沒有留下影像的烈士達100多位,當時占絕大多數。全園祭奠著新中國成立前后為國捐軀的松江籍或在松江犧牲的烈士,共有80位抗美援朝烈士。為此,2020年底,松江烈士陵園發起了“為烈士復原畫像”的活動,以此了卻烈屬夙愿,也進一步緬懷英烈,傳承其精神。
團隊討論中。
“沒有經費支持,你們確定愿意嗎?”“當然愿意,貼錢都想干!”上工程藝術設計學院團委書記孟遠航毫不猶豫揭榜請戰。他出生在紅色家庭,太爺爺就曾是中共地下黨員。“畫筆下的紅色傳承”志愿項目由此立項,藝術設計學院牽頭大學生實踐團隊,開始通過視覺藝術手段復原抗美援朝等英烈的肖像,以“手繪+數字技術”結合方式,追尋、求證并還原烈士的容貌。
為最大程度呈現真實樣貌,這群志愿者根據家屬提供的長相相近的親屬照片和烈士殘存相片,通過實地走訪、聆聽口述、老照片臨摹等方法重現烈士容顏。如今,項目組做了更細致的小組分工,畫像組、攝像組、史料組、技術組、對接松江土話翻譯的志愿者組等,都在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
相比于殘破畫像的“實證”,更難的還原是沒有參考畫像。夏木金烈士就是這樣的情況:他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前夕,年輕的生命定格在31歲,沒有留下過任何影像。團隊通過他的哥哥和兒子的照片,利用圖像疊加和透明度調整,生成了一張融合家族特征的畫像。不過,團隊覺得“這太AI了”。據此,他們還是拿起畫筆,先是手繪,之后用電腦生成初稿,然后再次手繪,再通過電腦彩色復原……
畫像鑲上墓碑。
截至目前,這群年輕人已為蔡財根、錢阿仟、沈辛之、張阿云、陳正甫等烈士復原容貌,其中8幅畫像已經鑲嵌在他們的墓碑上。以藝載道、以行踐志,加入項目組已4年的00后學子薛臻煜,已從一開始的組員成長為項目組學生負責人。這期間,他主動遞交入黨申請書,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現實中賡續著紅色血脈。
除了完成彩色畫像復原,他們也探索AI輔助的三維建模技術,將平面畫像轉化為帶有沉浸感的3D形象,實現從靜態畫像到動態傳播的拓展表達,形成具有搶救性價值的影像檔案,助力紅色記憶的可視化傳承。“我們好像抓住了跨越70多年的那條通信線,讓他們的名字不止于冰冷地躺在碑上,讓他們的英勇人生溫暖更多人的心緒,也讓項目成果通過各種途徑溫暖烈士親屬的心。”作為2023級數媒專業學生,史料組成員張櫟桐說。
“先輩!我終于看到您了,您的臉比我想象中的還要親切。您負傷了,臉上都是血,可惜我不能幫您擦掉。”“用你的畫筆把鮮血從我臉上隱去吧,把這抹紅色留給我帽子上的五角星!請畫下我的笑臉,我的青春,別讓我的家人看了難過。”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團隊將復原過程與烈士生平結合,已創作了多部這樣的微話劇,講述“畫像背后的故事”,并成為學校新生入學的重要一課。
原標題:《陵園里多半烈士沒有留下任何影像,00后學子求證還原15位烈士軍容相貌》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