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別山后,劉鄧大軍還有多少人?二野成立時兵力來源
劉伯承元帥的中原野戰(zhàn)軍鼎盛時期42萬人,和華東野戰(zhàn)軍,東北野戰(zhàn)軍兵力相當。
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全軍四個主力縱隊,共12.4萬余人。1948年3月轉出大別山,僅剩下5.86萬人,減員人數高達6.54萬人。
野戰(zhàn)軍直屬隊6370人,轉出后剩1938人,減員4432人。
一縱33357人,轉出后剩17042人,減員16315人。
二縱3.1萬人,轉出后剩12418人,減員18582人。
三縱26468人,轉出后剩13208人,減員14260人。
六縱26322人,轉出后剩14016人,減員12306人。
劉鄧大軍回到中原后,豫西活動的陳賡兵團趕來會合。陳賡兵團8萬多人,四、九縱約有5萬多人,三十八軍就地整編為陜南軍區(qū),一部分編入主力部隊。
此外,王宏坤率十縱、趙基梅(后張才千)率十二縱留在大別山地區(qū)。兩個縱隊合計約4萬多人,開辟了桐柏、江漢兩個軍區(qū)。
王秉璋十一縱奉命受華野指揮協(xié)助作戰(zhàn),直到淮海戰(zhàn)役打完黃百韜兵團,才回歸中野建制。
徐向前組建的二線兵團6萬人,此時整建制轉入華北軍區(qū),脫離中原野戰(zhàn)軍。
淮海戰(zhàn)役時,中野部隊全軍僅有14萬人,與華野36萬人相去甚遠。
中野各主力縱隊人數如下:
一縱17915人,二縱15521人,三縱17724人,四縱31695人,六縱21644人,九縱20775人,十一縱15695人。
淮海戰(zhàn)役中,中野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4.6萬人,自身傷亡3萬余人。戰(zhàn)后補充俘虜,中野兵力也不過15萬人。
淮海戰(zhàn)役后,中原野戰(zhàn)軍改編為第二野戰(zhàn)軍,兵力達到了28萬人。擴充的13萬人,有幾個來源:
一.豫皖蘇軍區(qū)抽調3.5萬人,補充中野一縱,一縱組建了16軍和18軍。這3.5萬人是華野支援中野的部隊。
二.豫西軍區(qū)部隊7萬人中抽調主力3萬人,調入陳賡四縱,四縱成立13軍和14軍。
三.四野支援平津戰(zhàn)役俘虜兵約7萬人,補充中野各縱隊滿編。平津戰(zhàn)役俘虜兵南下時,四野配足武器裝備。
四.淮海戰(zhàn)役中的俘虜、武器繳獲,優(yōu)先補充給中野。在華野支持下,中野成立特種縱隊。
淮海戰(zhàn)役后,中野的7個縱隊改編為9個軍,成立3個兵團,全軍共28萬多人,武器裝備也得到了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