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沒有槍、沒有彈,一起在村口站崗放哨,傳遞情報;也曾在簡陋的環境中學習革命知識,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屬于那個時代的責任,為革命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抗日兒童團。
今天我要采訪的是96歲高齡的尉友賢老人。見到尉老時,他已早早坐在沙發上等待我們的到來。96歲的他,耳朵有些背,但眼神依然清亮。我輕輕握住老人的手,那一刻我的頭腦中突然閃出一個念頭:“就是這雙手,曾經傳遞過八路軍的密信。”
1938年夏天,八路軍第四縱隊正式挺進冀東,在敵后開辟了新的游擊區,其中第三支隊就活動在平谷、密云、興隆、薊縣一帶。也是在那時,13歲的尉友賢成為抗日兒童團團長。那時的他,可能比現在的我還要矮小瘦弱,卻已經帶領著村里20多個孩子站崗、放哨、送信。
當我們談起日軍當年的暴行,老人的聲音突然提高,帶著某種積蓄了八十年的震顫:“咱都恨日本侵略者。誰不恨?都親眼看過。”老人描述的畫面在空氣中凝結:“日本兵把全莊人圍成一圈,灌涼水、扒光衣服讓人凍著。”
說完這些話,尉老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似乎陷入回憶中無法自拔。原來歷史課本中記載的歷史,從親歷者的口中說出,是那么讓人痛心與震顫。“牢記歷史,緬懷先烈” 是對捍衛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而英勇奮戰的前輩們的緬懷追念,更是對遇難同胞最深切的哀思和最莊重的祭奠。
尉老給我演示當年送信的方式——沒有信封,只是簡單地把紙條折成八字形,藏在身上最隱蔽的地方。他說得輕描淡寫,我卻聽得心驚。
也許是我們的談話勾起了老人的回憶,尉老提出要帶我們一起回趟老家,去他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看看。那幾天北京熱得厲害,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我們再三向老人及其家人確認。“沒關系,我回去一趟吧。”尉老語氣篤定。
車子行駛在鄉間小路上,我問尉老:“上次回老家是什么時候?”“得有十來年沒有回去了。”他望著窗外:“都變了。”確實變了,當年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一些老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麥田。
“那您當年的伙伴……”
“沒一個了。”說完,老人又喃喃重復了一遍:“沒一個了。”
村里有的地方修了新路,有的地方變成了麥田,但對尉老來說,8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好像就發生在昨天。1944年,在一次和敵人短兵相接的戰斗中,八路軍需要一名向導帶路在村外伏擊,尉友賢主動請纓。八路軍看他一個毛孩子,對他說:“你知道啥啊!”“你要是找地勢,我們莊這些小地兒我都知道!”尉老就這樣帶領部隊隱蔽在河套坎子間,持續數小時戰斗后,他引導八路軍占領制高點,取得了戰斗的最終勝利。
當年的孩童已成為鮐背老人
他的革命情懷依舊熾熱
當親歷者老去
那段滾燙的記憶卻在代代傳遞中愈發清晰
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
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來源:BRTV新聞(記者: 肖宬、張靖琪、楊效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