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多利亞港畔
中國電建參與建設的
香港首個綜合廢物管理工程
正在如火如荼建設
日處理3000噸垃圾
年發電4.8億千瓦時
減排44萬噸二氧化碳
連通兩地攜手并肩的協作
將照亮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路
香港綜合廢物管理項目建設有6條60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線,配套3臺55兆瓦汽輪機和發電機。項目建成后,可日處理混合市政垃圾3000噸,大大減輕香港現有垃圾填埋場壓力,同時每年可生產電力約4.8億千瓦時。
跨海攻堅,開拓“新航道”
2023年5月,當首批建設者登上香港石鼓洲島時,迎接他們的不僅是咸腥的海風,更有一連串“下馬威”:海島氣候一日三變,上午烈日炙烤,午后暴雨傾盆,傍晚臺風預警常驟然拉響。加之,香港施工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在這里,就得把內地經驗打碎了重拼。”項目人員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施工的難點:人員組織形式不同,設計軟件不同,檢查模式不同,參照標準不同……
會議室里,團隊人員仔細研究香港標準,學習香港設計軟件,把香港規范里的模糊表述轉化為可落地的施工參數。
在持續的鏖戰中,項目部不僅協助完成了電儀設計,還帶著總包人員清理現場堆積的施工材料。中國電建在垃圾發電領域的硬實力也越發得到認可。
技術破冰,鑄就“新地標”
155米高的異徑曲面鋼筋混凝土煙囪,是香港環保項目最耀眼的王冠。
這座不規則橢圓筒壁建筑,長徑達23.86米、短徑16.1米,矗立于臺風頻發的海島之上,加之,傳統滑模工藝在高強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現粘模問題,因此,項目部必須另辟蹊徑,尋求更優解。
經過反復的斟酌研討,項目部果斷將傳統滑模工藝轉換為滑架定模提升工藝,給煙囪量體裁衣般解決粘模難題。針對異型結構,項目團隊反復模擬試驗,精準匹配鋼筋安裝效率與滑模速度,讓彎曲弧度極大的環向鋼筋乖乖就位。為了應對惡劣氣候,項目團隊還實施了多項技術措施:優化施工電梯方案確保安全,加固頂部支撐桿增強穩定性等,每一項措施都浸透出項目人員攻堅的智慧。
而最難啃的“硬骨頭”,是施工電梯隨滑模加高,這在香港尚無先例。經過三十多個日夜,數易其稿,電建團隊最終采用兩道平臺簽署的方式迂回進行,不僅降低了成本,還保障了工程的順利推進。歷時211天,煙囪如期封頂。這一突破,榮獲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一種滑模提升裝置”專利。
如今,站在石鼓洲島遠眺,6條焚燒線已然矗立,煙囪頂部的航標燈與香港島的天際線遙相呼應。項目投產后,每日3000噸垃圾將在這里變身電能,點亮香港10萬戶家庭的燈火,每年減少的44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為維多利亞港披上了240萬棵樹織成的“綠紗”。(中國電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