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0日,深圳灣體育中心見證了中國女籃亞洲杯征程的落幕,在季軍爭奪戰中,中國隊以101-66大勝韓國隊,以一場35分的酣暢勝利結束了本屆賽事,作為衛冕冠軍與東道主,站上領獎臺的姑娘們笑容中難掩失落,季軍的成績與賽前劍指冠軍的期待相去甚遠,這場大勝更像是苦澀后的短暫慰藉,畢竟就在前一天的半決賽中,她們以81-90不敵老對手日本隊,衛冕之路戛然而止
半決賽的硝煙已然散去,但中日之戰的細節仍刺痛人心,面對日本隊疾風驟雨的三分攻勢,中國女籃的防線顯得措手不及,日本隊全場三分球34投16中,命中率高達47%,其中田中心僅在首節就上演三分5投全中的神準表演,反觀中國隊,外線23投僅6中的冰冷數據,映照出攻防兩端的失衡,當比賽進入關鍵的第三節,中國女籃進攻端突然“斷電”,單節僅得14分,而日本隊則憑借持續的外線火力拉開分差
本屆亞洲杯,主帥宮魯鳴執掌教鞭后的改革意志清晰可見,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對核心陣容的主動顛覆:30歲的前鋒李夢徹底退出主力框架,女籃新星李緣、楊舒予被推至聚光燈下,與此同時,宮魯鳴力推“雙塔戰術”,韓旭與張子宇的高度組合被寄予厚望,熱身賽中,這一體系曾初顯威力,對陣新西蘭時,雙塔輪番沖擊內線半場便建立20分優勢;張子宇在有限出場時間內籃下終結效率驚人,對陣印尼11分鐘砍下13分,命中率高達78%
然而當半決賽遭遇日本隊的“小快靈”打法時,新體系的短板暴露無遺,宮魯鳴為避免雙塔移動速度不足的隱患,采用錯峰使用策略:張子宇登場時全隊提速傳切,韓旭則承擔攻堅終結,但日本隊憑借精準的外線投射和快速傳導,屢屢在張子宇鎮守籃下時撕開外圍空檔,更嚴峻的是,中國女籃外線火力未能給予回應,楊舒予、羅欣棫等射手在高壓防守下穩定性不足,與熱身賽對陣澳大利亞時如出一轍
宮魯鳴的“鐵腕”不止于此,亞洲杯前,他連續裁撤多名鋒線球員,王馨雨、潘臻琦等人因熱身賽表現未達要求而離隊,這種“唯實力論”的選拔標準雖彰顯公平,卻也削弱了陣容厚度,當半決賽需要輪換應對日本隊快節奏攻勢時,中國女籃的板凳深度未能展現出預期優勢
針對本屆亞洲杯中國女籃的第三名,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提出了深邃而犀利的觀察:“離奧運會還有三年,我們本來可以吃10年的陣容提前進行更新換代,太可惜了。”在他看來,亞洲杯本質是“雞肋比賽”,其重要性僅源于中日對抗的歷史情結,中國籃球真正的坐標系應在世界舞臺,“無論男籃還是女籃,都要立足于世界,不要只滿足于亞洲稱王”
蘇群的剖析直指女籃結構性困境:“女籃跟男籃不同,底子更薄,打球人更少,就這撥人,方向稍有偏差,就可能南轅北轍。”這番評價與業界觀察形成呼應,媒體人朱彥碩肯定宮魯鳴資歷與威嚴能“鎮住球員”,但也坦言其戰術體系“跟不上世界節奏”,臨場應變存在短板,麥穗豐的論斷更為尖銳:“中國女籃沒進決賽實際上就是失敗”,并預言新老交替中將有老將淡出國家隊
值得玩味的是,蘇群將此次失利視為轉型的警示燈:“在轉型過程中,這種比賽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發展思路,是否符合世界潮流?”當世界女籃加速向空間化、速度化演進時,中國女籃的“雙塔實驗”亟需解答關鍵命題:如何在高強度轉換中保持防守彈性?如何在陣地戰中激活外線火力?
宮魯鳴的革新勇氣值得肯定,他打破資歷壁壘啟用新人的決斷,順應了國際籃壇年輕化浪潮,楊舒予在小組賽對陣新西蘭時16分鐘內貢獻12分4助攻,已展現接棒鋒線的潛質,但蘇群的警示猶在耳畔:當澳大利亞女籃用三場凈勝167分的殘暴表現宣告霸主更迭,當日本隊以三分雨刺穿主場防線,中國女籃需要更清醒地審視,高度優勢能否轉化為世界競爭力?新老交替是否必須以戰績滑坡為代價?
2028洛杉磯奧運會的倒計時已經開始,這枚亞洲杯季軍獎牌,應當成為中國女籃告別“亞洲霸主”幻夢的起點,唯有將目光投向更浩瀚的世界版圖,方能在陣痛后迎來真正的破繭成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