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澎湃新聞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最后通牒”:除非俄羅斯在50天內就結束俄烏沖突達成協議,否則美國將對俄羅斯及其貿易伙伴加征100%的關稅。
普京(資料圖)
自特朗普2025年1月就職后,其對俄烏沖突的態度起初充滿緩和之意,多次宣揚“24小時解決戰爭”,還曾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為“無選舉的獨裁者”,試圖以減輕對俄制裁換取俄羅斯讓步停火,期間他與普京也進行了多次通話。然而,俄烏雙方不僅未能達成停火協議,戰爭局勢反而愈發緊張。根據2025年6月的聯合國數據,當月沖突中的平民傷亡達三年峰值,共有232人死亡、1343人受傷。4月以來,特朗普對俄羅斯的態度開始轉變,公開表態從呼吁俄方“停止攻擊”升級為對普京的“憤怒指責”。此次發出“最后通牒”,更是表明其前期試圖調解沖突的路線徹底失敗。
普京緣何對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保持沉默?從俄羅斯的立場來看,美國的制裁威脅并非具有十足的威懾力。多年來,俄羅斯已承受了來自西方的多輪制裁,經濟結構逐漸適應,例如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羅斯已拓展了新的市場,特別是與亞洲國家加強了合作。中國、印度等國在俄羅斯能源出口份額中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俄羅斯僅靠能源出口就收入約2824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印度、土耳其的能源出口分別占比33%、25%、22%。
普京(資料圖)
此外,俄羅斯自身的軍事力量以及在戰場上的態勢給予其底氣。在近期的軍事行動中,7月16日,俄軍在紅軍城側方的羅金斯克城取得重大戰果,拿下拉津等地的部隊繼續向紅軍城南北兩個方向推進;康城方向,俄方部隊向前推進了10平方公里;哈爾科夫戰線,俄軍也拿下了4平方公里的土地,當地重要農業區已在俄軍有效射程內。7月14日,俄軍還首次推進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該地區擁有重要礦業,一直供應著烏境內穩定電力所需的煤炭資源。這些進展顯示出俄軍在戰場上占據一定優勢,使得普京不會輕易因外部壓力而改變戰略決策。
與此同時,有跡象表明俄羅斯或許在為沖突進一步升級做準備。據德國媒體《世界報》發現,俄軍近期改變了對烏克蘭的戰術,過去常出動地面部隊打擊烏軍,如今在俄烏戰場上投入了大批無人機。俄軍每次襲擊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和據點都會出動數百架無人機,其航程遠,連烏克蘭西部部分基礎設施也處于打擊范圍內。這一戰術調整意義重大,烏克蘭西部的一些設施和機場過去常被用于接收西方援烏裝備,如今俄羅斯擴大打擊范圍,極有可能切斷烏克蘭獲得西方軍援的通道。7月16日,波蘭外交部長西克爾斯基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一家位于烏克蘭文尼察的波蘭工廠遭到了俄軍無人機的襲擊,這一事件或將波蘭卷入戰場,引發外界對沖突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的擔憂。
普京(資料圖)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以及俄羅斯的反應,無疑將使俄烏沖突的未來走向更加撲朔迷離。國際社會也在密切關注這一局勢的發展,因為沖突的任何升級都可能對地區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秩序產生深遠影響。究竟普京的沉默之后會有怎樣的舉措,俄烏沖突又將何去何從,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