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持續高溫,天氣預報雖沒有提及40℃,但總感覺實際溫度絕對越過40℃,整天待在空調房,算是有了些涼意,門,是萬萬不能出的。
在空調的舒爽涼意中,忽然想到:在沒有空調,甚至連電都沒有的漫長歲月里,古人是如何熬過這難捱的酷暑?原來,他們自有妙招。
古人對抗酷暑的妙招,首先體現在房屋設計上。人們建造房屋時采取“坐北朝南”格局,夏季東南風可順著庭院穿堂而過,形成天然的通風系統。
更富有智慧的,還得是晉陜地區的窯洞,深入黃土層的墻體能隔絕外界高溫,即便室外三十多度,洞內仍能保持二十度左右的涼爽。
古人還采用一些簡單的方法改造居住環境:將窗紙換成細竹篾編織的涼席,既擋蚊蟲又透風;早晚在地面潑灑井水,利用水分蒸發帶走熱量。
很多家庭還會在房前屋后栽種梧桐樹,樹冠遮擋陽光的同時,葉片的蒸騰作用還能降低周邊空氣溫度。即便再炎熱,依舊“濃陰滿院清風至”。
納涼工具也是有的,最常見的是蒲扇,用蒲葵葉制成,輕巧便攜,搖扇時產生的氣流能加速體表汗液蒸發,人手一把扇,可謂夏天一道風景。
更奢華的降溫方式,現代人可望不可及。唐代宮廷設有“冰井”,將冬季冰塊藏到地下窖穴,蓋稻草隔熱,盛夏時取出置于角落,冷氣自然擴散。
宋代,還有一種“涼轎”,轎廂四周掛著浸透井水的青布,轎夫行走時布面晃動生風,水汽蒸發帶走熱量,好像一臺移動的空調。
在飲食上,人們“以涼克熱”,市集上,小販挑著擔子叫賣“井泡西瓜”——將瓜果放入陶罐,懸于深井水面,利用井內恒溫環境冰鎮。
炎熱的夏天,人們還會飲用一種名為“甘草水”的降溫“飲料”,“甘草水”其實就是用甘草、薄荷、金銀花熬制的涼茶,既能解渴又能祛暑。
尋常人家的夏日餐桌總有固定搭配:煮好的綠豆湯裝進陶罐,用繩子吊于水井中;各種瓜果,食用前用冰涼的井水浸泡,吃起來爽脆又清涼。
那時的貨郎,多在傍晚時分出攤,每每此時,孩子們歡喜異常,因為有“酸梅湯”,用烏梅、山楂熬制的飲品,酸中帶甜,一碗下肚便覺暑氣消散。
調整作息,是古人最省力的納涼方法,“晝伏夜出”成為夏季常態:中午全家休息,無論男女老少,都在自家的竹床、竹椅上搖著蒲扇打盹。
待夕陽西下,暑氣稍退,街巷便熱鬧起來——男人們搬著馬扎聚在村口老槐樹下聊天,女人們借著余暉縫補衣裳,孩子們則瘋狂地追逐嬉鬧。
這是一種與自然節律同步的生活節奏: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段活動,減少體力消耗的同時,也讓身體自然適應溫度變化。
就像一些老人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這份從容心態,或許比任何降溫工具都更能抵御暑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道理都說得通。
古人的消夏妙招,是順應自然、巧用資源。當我們在空調房感嘆“夏天越來越熱”時,回望那些沒有現代設備的歲月,不妨也來一次“心靜自然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