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作為全國枸杞主產區之一,憑借“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大品牌及優秀品質奠定行業地位。但另一方面,寧夏枸杞也面臨“優質不優價”等多重挑戰。
最近一段時間,伊利集團、容聲冰箱等龍頭企業紛紛與寧夏枸杞產業達成合作。盡管分屬不同賽道,兩大企業卻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枸杞產業的中上游,試圖以技術賦能與產業鏈整合,為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破解“優質不優價”的困局。
7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寧夏中衛實地調研發現,寧夏枸杞“優質不優價”是受到低價沖擊、假冒泛濫及人工成本高企等因素影響。要想提升產品附加值,還是需要突破冷鏈技術瓶頸等,進而打開新的消費需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優質不優價”,當地產業犯難
今年7月,寧夏枸杞與兩家不同領域的龍頭企業達成合作。一家是家電龍頭容聲冰箱,其代表團來到中寧縣,考察了當地枸杞種植和深加工產業。另一家龍頭企業是伊利集團,其與寧夏的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盡管容聲冰箱和伊利集團處于不同的賽道,但都將目光聚焦至枸杞產業的中上游領域。
寧夏是枸杞的主要產區之一,全國25%的枸杞干果產自寧夏,90%的枸杞種苗由寧夏繁育,共形成“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大品牌。寧夏本地培育的龍頭企業寧夏沃福百瑞枸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福百瑞”),曾在2021年沖刺IPO(首次公開募股),但最后終止。2018年至2020年,沃福百瑞營業收入分別為1.86億元、2.66億元和2.8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581.11萬元、8841.16萬元和1.09億元。也就是說,在5年前,沃福百瑞的凈利潤規模已超過1億元。
7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寧夏枸杞主產區之一的中寧縣,這里的枸杞產業園遍布著枸杞樹。枸杞樹已經結出新鮮枸杞,游客可以直接采摘食用。一名枸杞種植戶向記者介紹,中寧枸杞之所以出名,從一點就能看出,這里的枸杞樹樹齡都是在十年以上,甚至有超過百歲的枸杞古樹。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這里的堿性土壤等自然條件,枸杞多糖、氨基酸等成分優于同類產品。
枸杞產業的產業鏈很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由于產量規模等差異條件,中寧枸杞遭遇低價枸杞沖擊,“優質不優價就出現了,市場低價競爭導致產品品牌價值難以凸顯”。此外,市場魚龍混雜,部分外地枸杞冒充“寧夏枸杞”“中寧枸杞”。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之所以遭遇低價枸杞沖擊,一個重要原因是成本。“低價枸杞成本大概在每公斤11元左右,我們的成本大概在每公斤17元左右。因為受到氣候等因素影響,我們采摘頻率更高,對應的人工成本就高。”上述負責人表示。
受枸杞皮薄和成熟度不一影響,機械化采摘困難,主要依賴人工。據了解,勞動力成本占枸杞種植總成本的40%以上。
所以,要想改變“優質不優價”的局面,寧夏枸杞需要從需求端做文章,措施之一就是與龍頭企業深化合作,提升產品附加值。
“企業+農戶”分工模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從產業鏈的思維出發,容聲冰箱代表團的考察是冷鏈技術與鮮果枸杞“新消費”的一種結合,希望盡可能保持果蔬的鮮度。
通常而言,消費者消費的枸杞大都是干果枸杞。對當地人來講,鮮果枸杞和干果枸杞是不同的消費需求。然而,鮮果枸杞的消費很難走出更大的市場。鮮果枸杞因皮薄難以儲存,采摘后需在24~48小時內冷鏈運輸(0°C以下),冷儲技術待突破。
“采摘枸杞時,果子掉在地上就很容易摔碎,更何況保鮮。”上述農戶向記者表示。據了解,枸杞鮮果含水量高達85%,富含糖分和維生素,采摘后在常溫下(25℃以上)僅能保存1~2天,超過3天會出現軟化、霉變、褐變。傳統常溫運輸條件下,損耗率高達30%~50%,鮮果枸杞的“嘗鮮”成本很高。
記者注意到,由于冷鏈技術的限制,一些深加工企業選擇就地建廠,通過冷庫等方式保鮮。但就地建廠是“從零開始”,投入較大。中寧縣一家生產枸杞原漿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2013年建設時,這里可以說是鳥獸絕跡,啥都沒有,我們就搭帳篷開干。”
企業就地建廠,是寧夏枸杞原料與產業鏈下游深加工的結合。記者調研該枸杞深加工廠發現,工廠內部的生產線和設備都很現代化,部分環節實現了無人化。
從區域經濟的分工視角來看,下游企業與當地種植戶的深度捆綁又促進了新的分工——農戶發揮自己的種植稟賦,種植出更優質的枸杞,下游企業通過現代設備進行高附加值加工并打開銷售渠道。容聲冰箱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技術支持,容聲冰箱還通過品牌聯動,比如容聲冰箱“尋鮮之旅”公益助農活動來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拓展銷售渠道,切實增加農戶收入。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中國枸杞電商價格指數運行報告(2024~2025)》顯示,電商銷售已成為枸杞產業主要銷售渠道之一。2024年,寧夏枸杞電商零售額超15億元,在全國市場份額超61%。
有意思的是,“企業+農戶”的枸杞產業鏈模式還延伸至當地著名的硒砂瓜。硒砂瓜果實呈橢圓形,果皮底色淺綠,上布深綠色條帶,果實著地處有砂石墊壓烙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地一大型西瓜種植合作社調研時發現,西瓜生產線也一改過去全人工搬運的模式,而是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將地里采摘的西瓜運到包裝部。這條自動化生產線擁有自動稱重功能,能根據重量篩選優質、次優質等西瓜。
該合作社負責人表示,對他而言,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的建設也是“重資產投入”。建設自動化生產線的契機在于,合作社的銷售區域從陜西、四川,拓展到江浙滬以及廣州,通過沃爾瑪等大型商超銷售。目前,江浙滬以及廣州是其重要的出貨地,銷量帶動生產,生產線的改造就必須提上日程。“我們的銷售地在發達地區,客戶也會按照數字化的方向指導我們改造生產線。正在爭取出口資質,首選是馬來西亞和韓國市場。”該負責人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