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擁有大校職務的戴旭先生在 自己的著作《C形包圍》之中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就中國清朝甲午戰爭之后,我們從來沒有完全獨立的戰勝過日本,未來是否有可能?
如果有,那么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后顧之憂。
中日首次正式交鋒,戰場位于朝鮮半島,而非日本本土。
千年歷史長卷中,中日間的七次重大沖突形成一種“奇怪的模式”,以前戰場多在朝鮮半島,要不然就是日本人來中國陸地,從未能延伸到日本本土。
這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國從未主動侵略過日本,但日本卻一直窺視中國國土。
公元663年,唐朝將領劉仁軌指揮170艘戰船,在白江口以少勝多擊毀倭軍400艘戰船,但準確的說那是日本聯合朝鮮。
元朝艦隊遭遇“神風”臺風沉沒大海,明朝擊退豐臣秀吉卻止步于朝鮮。
1894年,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朝付出沉重代價,失去朝鮮控制權,割讓臺灣與澎湖,二億兩白銀的賠款,將日本推上東亞強國的位置。
十四年抗日戰爭最為慘烈,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阻擋侵略鐵蹄,但1945年日本的最終投降,原子彈的蘑菇云在廣島長崎升起和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起了關鍵作用。
“日本遇到中國這樣的鄰國,實在是它的幸運。”
歷史上中國強盛時從未將日本視為征服對象,而日本一旦強大就屢次進犯大陸。
康熙皇帝對日本的評價穿越時空:“倭子國,最是反復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于武威......”
矢野義昭,這位大阪鐵路工人之子出身的防衛專家,在軍事研究領域以冷靜分析著稱。
2012年他在《軍事研究》雜志發文,精準預見十年后俄烏沖突爆發,更預言2025年中日可能兵戎相見。
在矢野的分析框架中,三個結構性矛盾使戰爭風險持續升高。
靖國神社供奉的甲級戰犯牌位,日本政客定期參拜的舉動,這種行為似乎是不斷在提醒中國,日本從未認識到過錯誤。
2023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公開批評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缺乏誠意”,外交抗議成為常態。
2013年,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與日本原有識別區重疊后,軍機艦艇在爭議海域的對峙頻率急劇上升。
2024年,日本媒體報道中國軍艦接近釣魚島的次數創下新高。
更關鍵的是美國因素,《美日安保條約》框架下,5萬美軍駐扎日本。
2023年美國在沖繩部署新型導彈防御系統,美日軍事一體化程度達到冷戰后新高。
矢野生前警告:一旦臺海生變,美國施壓日本介入可能成為沖突導火索。
2025年7月15日,日本防衛省發布年度白皮書,將中國軍事活動定位為“最大戰略挑戰”。報告詳細記錄中國軍艦在太平洋活動激增,過去三年通過日本西南海域的頻率增加兩倍。
中國外交部當天回應:“該文件采用錯誤中國認知,無理干涉中國內政,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
中方已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
戴旭提出“未來一戰”的觀點時,軍事觀察家注意到,其深層邏輯并非鼓吹戰爭。
作為退役空軍大校,他強調的是“以戰止戰”的戰略威懾心態,通過展示實力阻止沖突爆發。
現代中國的國防力量已非往昔,2023年,中國海軍擁有三艘航母,總噸位達18萬噸,殲-20隱形戰機超200架,潛艇部隊接近70艘規模。
相比之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云”級準航母和緩慢交付的F-35戰機顯出差距。
戴旭用“牛與狼”比喻中日關系本質:中國是牛,日本是狼;牛吃草,狼吃肉;牛無意于狼,但狼始終盯著牛。牛壯狼幼時相安無事,牛病狼壯時狼必食牛。
經濟領域,兩國形成深度互嵌格局,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3600億美元,中國連續十年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僅松下公司就在中國設有72家工廠,產業鏈條縱橫交錯。
戰爭代價對日本經濟可能是毀滅性的,汽車產業預計減產50%,失業人口可能暴增80萬。
東京股市在中國周邊軍事演習期間,多次大幅下挫,顯示市場對軍事沖突的敏感。
2025年6月,東盟峰會期間中日外交官就釣魚島問題展開磋商,達成“繼續通過對話解決爭議”的共識。
這束外交曙光顯示,兩國決策層仍傾向于給和平解決機制更多空間。
戴旭的警示核心在于警醒中國不能重蹈歷史覆轍。
盧溝橋事變時,中國軍隊因糾結“誰開第一槍”而貽誤戰機,導致北平輕易淪陷。
抗日戰爭初期教訓時指出:“日本人欺軟怕硬,信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日本“出云”號準航母正在進行航母化改裝,他們未來的敵人很可能又是窺視已久的中國,但中國也不是吃素的。
近期,中國山東艦編隊正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訓練。
日本企圖派戰機監視,卻被中國海軍驅趕,不敢再接近,日本只能譴責,卻敢怒不敢言。
日本防衛省2025年的白皮書,將中國軍事活動稱作“最大戰略挑戰”,在這份報告背后,中日之間跨越千年的歷史 心結與東海上的現實摩擦正在同步升溫。
矢野義昭的日本退役少將,曾在2012年預言:2025年中日必有一戰,日本可能淪為“下一個烏克蘭”。
三個月后,這位曾準確預見俄烏沖突的軍事分析家因心臟病離世。
同一時間,中國軍事評論員戴旭的一句警語正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中國歷史上從沒單獨徹底戰勝過日本,未來可能需要一戰來永絕后患。”
戴旭大校用詞精準地指出:“從中國來說,歷史上從來沒有單獨徹底戰勝過日本”。他特別強調“單獨”與“徹底”兩個關鍵詞的歷史重量,也就是說,未來很可能打破這一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