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四肢粗短,除了腹部和面部,渾身覆蓋鱗片,好像身披盔甲的古代將軍,它擅長掘洞,且在水中能來去自如,它是我國唯一的有鱗哺乳動物,它就是穿山甲。
近日,在江西信豐縣一村民在自家果園里發現了一只穿山甲,經過專業人員鑒定,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穿山甲,為雌性幼崽,重約1.5公斤,體長60厘米,體外無外傷,生命體征良好,已被放歸自然。
中華穿山甲白天在洞穴中睡覺,到了傍晚才外出覓食,螞蟻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嗅覺靈敏,這能幫助它們快速找螞蟻。一旦它發現地下有蟻窩,它可以在短短數分鐘,就能挖出一米多深的洞穴,將整個蟻穴掃蕩一空。
一只成年的中華穿山甲每天可以吃掉幾萬只螞蟻,它的舌頭長達40厘米,幾乎是身體長度的一半,舌頭上面布滿的黏液,可以輕松的舔食螞蟻,每分鐘能伸縮15-20次,每次最多可以舔食數百只螞蟻,它沒有牙齒,需要吞噬石子和沙粒來磨碎食物。
那么穿山甲為什么喜歡吃螞蟻呢?因為和其他昆蟲相比。螞蟻含有更多的維生素b與礦物質鋅,它們是鱗片生長必需的營養物質,如果營養不良的話,鱗片會變得脆弱。
螞蟻不僅在地上有,樹上也有,且樹上的螞蟻比地上的毒素多。
一種生活在樹上的螞蟻叫角腹蟻,受到驚擾時會翹起自己的腹部釋放毒液。角腹蟻一次釋放的毒液要比其他螞蟻多得多,而穿山甲正需要這些毒液。每天穿山甲要在洞內待20個小時,洞內潮濕,到處都是寄生蟲和細菌。因此,穿山甲要經常給身體消毒,角腹蟻的毒液就是最好的消毒劑。
螞蟻的毒液可以輕易殺死寄生蟲和細菌,但如果毒液進入體內,就會引起腫脹,疼痛難忍。而穿山甲表皮較厚,厚度是人類的20倍,因此毒液根本不會對它身體構成威脅,而是充當了最好的皮膚清潔劑。這樣便是一舉兩得,進食的同時還能順便消了毒。
科學研究發現,一只中華穿山甲一年大約要吃掉700萬只螞蟻。這對山嶺間的樹木無疑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大自然正是依靠這樣的互惠共存機制,組成了環環相扣的生物鏈條。
說到螞蟻,很多動物都懼怕它的叮咬,但是穿山甲全然不懼,因為它身上的鱗甲就會派上用場,厚厚的眼瞼能保護它那雙小而圓的眼睛。
鱗片是穿山甲的標志,除了腹部和面部,它們渾身都被鱗片覆蓋,它的鱗甲幾乎占體重的1/3,當穿山甲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會迅速蜷縮成一團。用寬寬的尾巴包裹住頭部,蜷縮成一個球狀,這些鱗甲如同古代士兵的鎧甲一般,能將自身保護起來,如果有大型食肉動物膽敢直接吞入,這些鱗甲還可以轉守為攻,狠狠割破敵人的嘴巴。
除了縮成一團,它們還可以隨時隨地挖掘巢穴,這既能幫助它們躲避天敵,同時也有利于森林植被根系的生長。
據觀測發現一只穿山甲會同時擁有上百個洞穴,它們出遠門覓食,會臨時挖一個洞,被豬獾,老鼠等小動物占了就再挖一個,想不起自己的洞在哪里的時候,隨手就又來一個。
由于它的四肢粗壯,爪子粗大銳利,非常適合挖洞,加之它的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尾巴呈扁平狀,完美的流線型身體構造,也可以使它在挖洞時減少前進的阻力,因此,這讓穿山甲成為挖洞界的佼佼者。
此外,它還有一項技能,就是游泳,天氣炎熱時,它會徑直鉆進了水里,而后它頭高高抬起,以防水鉆進鼻子,尾巴被當作槳來使用,不停的左右擺動,產生助力,四條腿則拼命劃水,整個姿勢就是狗刨式。降雨季節,穿山甲的洞穴經常被雨水淹沒。不過,洞穴灌水非但沒有對穿山甲有所傷害,反而讓它習慣了在水中行動。
目前,中華穿山甲在我國多個省份具有一定規模的繁殖種群,局部地區棲息地質量和聯通性較好,其中廣東,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已在野外地發現有多個繁殖種群。這是其種群數量正在恢復的有力證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