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旅游行業都在爭先恐后的發展,各地的文旅局更是想盡各種辦法試圖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各自的地方去。
而西藏則以其獨特的風景令無數游客蜂擁而至,但是在這種火熱的旅游盛況背后也偶爾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情況。
7 月17日,女子發視頻說自己被景區強買強賣,“就想路過一下,非逼著買 100 多的門票”;可第二天景區甩出的監控和路線圖,讓評論區瞬間反轉 —— 原來這事兒,沒那么簡單。
女子拍視頻控訴 “被攔路”,景區電話被罵到爆
最先火起來的是女子發布的那段 3 分鐘視頻。
鏡頭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她坐在駕駛座上,對著車外的工作人員喊:“我導航顯示從這能過,憑什么不讓走?” 對方穿著藍色馬甲,掛著 “圣象天門景區” 的工作牌,解釋說 :“這是景區范圍,得買票才能進”。
“路是村里修的,你們憑什么圈起來收費?” 女子越說越激動,把手機伸出窗外拍對方的工牌,“大家快來看啊,西藏景區又攔路賣票了!”
視頻發出來不到兩小時,評論區就炸了。
有人想起 2023 年卡若拉冰川景區在國道上攔車收費的事,罵 “怎么還沒改”;有人曬出剛退訂的西藏旅游機票,說 “怕了怕了”;還有人給景區打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說 :“一上午接了 200 多個罵人的電話,解釋都來不及”。
住在附近的藏族大哥扎西看了視頻直搖頭:“那片根本不是景區的路,是納木錯湖邊的草地,車子開進去會壓壞草皮。”
他說圣象天門景區的正門在 5 公里外,有正規的停車場和售票廳,“誰會在土路上攔人賣票?”
更有意思的是,有經常去西藏的游客發現疑點:“視頻里的土路邊有鐵絲網,那是生態保護區的標志,根本不能開車進去。”
景區甩出監控和路線圖,真相藏在 “繞路” 里
7 月 18 號中午,圣象天門景區的官方賬號突然更新了一條長文,附帶著監控截圖和路線圖,看得人恍然大悟。
監控里的時間顯示是 7 月 17 號下午 3 點多。4 輛越野車排成一隊,沒走主路,而是拐進了旁邊的村莊小路。村口明明立著 “生態保護區,車輛禁入” 的牌子,可頭車直接壓過路邊的野草開了進去 —— 這就是女子說的 “被攔的路”。
“那片是納木錯湖的水源保護地,草底下就是泉眼。” 景區工作人員在采訪里指著地圖說,“車子開進去會把草皮壓壞,下雨的時候泥水直接流進湖里,生態特別脆弱。”
更關鍵的是路線圖。景區特意標了三條路:主路正在施工,但旁邊有臨時通道,免費放行;往南走 3 公里有縣道,寬敞又好走;只有女子走的這條小路,是明確禁行的。
“我們的人看到車子闖進來,才過去詢問。” 工作人員還原了當時的情況,“就問了句‘有沒有買門票’,然后說‘這里不能進,我指你走能過的路’,全程沒提過讓她現場交錢。”
監控里能看到,女子聽完后掏出手機開始拍,嘴里說著 “你們這是強買強賣”,工作人員也掏出手機對著她,怕被訛。最后女子說 “我就是路過”,工作人員揮揮手讓她走了,前后也就兩分鐘。
“她拍視頻的時候,把‘禁行標志’和‘我們指路’的鏡頭全剪了。” 景區負責人有點無奈,“結果我們電話被罵到占線,還有人說要投訴到文旅部。”
兩年前卡若拉冰川的教訓,景區這次學乖了
說到景區攔車收費,很多人會想起 2023 年卡若拉冰川的事。
那時候 G349 國道上突然攔了根欄桿,穿著 “景區工作人員” 衣服的人守在那,不管是不是去景區,只要路過就得交 50 塊錢。有司機不服氣,對方直接說 “國家路邊的風景,看一眼也得交錢”。
那段視頻當時在網上吵了十幾天,最后江孜縣文旅局的人來了,拆了欄桿,還公開道歉。從那以后,西藏所有景區都裝了監控,工作人員上崗前要培訓 ——“不準在國道上攔車”“不準說硬話”。
“現在誰還敢亂收費啊?” 在西藏做了 8 年導游的老楊說,“去年有個景區讓游客必須坐觀光車,被人拍下來,當天就被文旅局通報了,負責人都換了。”
這次圣象天門景區反應這么快,也是因為有教訓在前。他們不僅放了監控,還把工作人員的執法記錄儀視頻也公開了,連對話都一句句標出來,就怕被斷章取義。
“其實游客要是真不知道路,好好說就行。” 老楊遇見過不少類似情況,“有次帶團走錯路,工作人員騎著摩托車追上來,不是罰款,是給我們指了條近路,還提醒‘前面有落石,慢點開’。”
網友吵到最后,發現問題藏在 “溝通” 里
景區的回應出來后,評論區分成了兩派。
有人覺得女子故意找茬:“明知道是保護區還往里開,被攔了就拍視頻賣慘,太沒素質了。” 還有人扒出她的社交賬號,發現她之前發過 “如何逃票進景區” 的攻略,底下立馬有人留言 “原來是慣犯”。
但也有網友覺得景區有改進空間:“就算游客走錯了,好好說不行嗎?非得拿著手機對著拍,看著就像要吵架。” 有去過的游客說,圣象天門景區的指示牌有點亂,“主路施工沒提前說,導航也不準,很容易走錯”。
最有意思的是常去西藏的自駕愛好者總結的 “避坑指南”:
“看到鐵絲網別闖,十有八九是保護區;遇到攔車先看對方衣服,正規景區有統一馬甲;要是不確定是不是景區范圍,就問‘我要去某某村,該怎么走’,一般都會指路。”
其實這事兒最該說的是 “溝通”。工作人員要是第一句說 “這里是水源地,車子進去會污染湖水”,而不是 “買票了嗎”,可能就沒那么多誤會;女子要是先問問 “這條路能走嗎”,而不是直接開進去,也不會有后面的爭執。
就像扎西大哥說的:“納木錯是我們的神湖,游客來我們歡迎,但得一起保護才行。有時候好好說句話,比拍視頻吵架管用多了。”
現在去西藏玩,這些坑能避開了
這事兒后,西藏文旅局連夜更新了 “游客提示”,里面的干貨還真不少:
- 所有景區的收費路段都標了紅線,在導航上能看到,要是導到非收費路卻被攔,直接打 12301 投訴;
- 生態保護區的鐵絲網都刷成了熒光綠,旁邊有二維碼,掃一下能看保護原因,再也不用猜;
- 主路施工前 7 天,會在各大平臺發通知,附帶著臨時路線圖,連哪里有廁所都標出來了。
“其實這兩年西藏的管理已經好很多了。” 老楊說他前幾天帶團去羊湖,遇到巡邏的工作人員,不僅沒攔車,還提醒 “前面彎道多,慢點開”,臨走前還給了袋防高反的藥。
而發視頻的女的自打發了視頻就再也沒吭過聲,蹊蹺的是他發的那條控訴的視頻,18號晚上突然不見了,景區也說不追究了。
有評論說得好:“去西藏是看風景的,不是去吵架的。游客多一分規矩,工作人員多一分耐心,才能都玩得開心。”
下次再去西藏,要是遇到不確定的路,不妨停下來問問。
說不定對方會指著遠處的雪山說:“從那邊走能看到日照金山,比走小路美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