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來搶生意了!這次不造火箭不搞腦機接口,跑去洛杉磯圣莫尼卡大道開了家能邊充電邊吃漢堡的餐廳——還是50年代復古風,服務員踩著輪滑送餐,墻上懟著超大屏幕放老電影,馬斯克今天親自曬全景視頻,評論區直接炸鍋:“這哪是餐廳,分明是把加油站的便利店按在地上摩擦!”但你要是以為這只是馬斯克的“復古情懷”,那可就太天真了——這招“充電+干飯”的組合拳,藏著新能源行業最狠的“時間搶劫”邏輯,往后加油站不賣米其林套餐都算輸。
一、50年代復古風:不是懷舊,是給“未來車主”下的“懷舊降”
先說說這餐廳的“騷操作”:50年代風格。別覺得馬斯克是突然愛上老電影了,這背后全是算計。
1950年代的美國,正是汽車文化的黃金期。那會兒剛打完二戰,經濟起飛,年輕人人手一輛福特,周末開著車去“汽車餐廳”(Drive-in)約會——車窗一搖,服務員把漢堡可樂遞進來,吃完開車就走,那叫一個瀟灑。這種“車+生活”的場景,是美國人對“汽車自由”最原始的浪漫想象。
現在特斯拉把這場景搬回來,但玩了個反轉:以前是“開車去餐廳”,現在是“餐廳圍著車轉”;以前服務員走路送餐,現在踩著輪滑“嗖”地滑過來;以前看電影得去影院,現在充電時抬頭就能看《雨中曲》。這種“舊瓶裝新酒”的玩法,本質是用“懷舊濾鏡”給用戶下套——你以為你在懷念50年代,其實是特斯拉在幫你把“充電時間”變成“值得懷念的時間”。
就像iPhone用玻璃機身致敬老式電話,星巴克用手寫杯貼模仿街角咖啡館,特斯拉這手“復古牌”,是在給冷冰冰的新能源科技裹上一層“人情味兒”。畢竟現在的年輕人買車,早不只是看續航和加速了,更在乎“開這輛車能不能發朋友圈”“充電時能不能拍組復古大片”。馬斯克太懂了:比起“未來感”,“帶著回憶的未來感”才更讓人買單。
二、充電30分鐘,干飯1小時:特斯拉在搶“垃圾時間”的錢
你要是覺得特斯拉開餐廳是為了賣漢堡,那格局就小了。
電動車充電,少則30分鐘(快充),多則1小時(慢充)。這段時間對車主來說,就是“垃圾時間”——要么在車里刷手機,要么在充電樁旁干站著,要么跑去商場瞎逛(還得惦記著車充沒充滿)。傳統車企根本沒把這當回事,但特斯拉盯上了:憑啥“垃圾時間”不能變成“黃金消費時間”?
于是就有了“充電+餐廳”的組合:你把車往充電樁一插,走進餐廳,點個50年代經典漢堡+奶昔,服務員踩著輪滑送過來,大屏幕放著《熱情似火》,吃完正好電滿,開車就走。30分鐘里,你不光充了電,還解決了午飯,甚至可能拍了條抖音——這哪是“垃圾時間”,簡直是“高效生活套餐”。
這里面藏著筆精明賬:特斯拉賺的不只是漢堡錢(雖然餐費利潤率比電費高多了),更重要的是“用戶粘性”。你在特斯拉餐廳多待10分鐘,就可能多刷到一條特斯拉新款Model 3的廣告;多喝一杯特斯拉聯名可樂,就可能順手買個特斯拉周邊;甚至下次換車,你會想“反正充電時能在特斯拉餐廳吃飯,換別的牌子還得站樁,算了不換了”。
說白了,特斯拉是把“充電等待時間”變成了“品牌洗腦時間”。以前加油站靠便利店賣水賺點小錢,現在特斯拉直接把便利店升級成“主題餐廳”,這哪是跨界,分明是來搶“時間貨幣”的——畢竟現在這個時代,用戶的時間比錢還金貴。
三、從造車到開餐廳:馬斯克的“生態帝國”野望
你以為特斯拉是車企?錯了,馬斯克早把它變成“生活方式公司”了。
不信你看:造電動車,是為了讓你用特斯拉的車;搞Solar Roof(太陽能屋頂),是為了讓你用特斯拉的電;搞Powerwall(儲能電池),是為了讓你家也用特斯拉的能源;現在開餐廳,是為了讓你充電時也消費特斯拉的服務。從“車”到“能源”到“生活場景”,馬斯克在織一張大網——你開特斯拉的車,用特斯拉的電,在特斯拉的餐廳吃飯,甚至未來住特斯拉造的房子(馬斯克不是說要造火星城市嗎?先在地球練手),最后你就成了“特斯拉生態居民”。
這招比單純賣車狠多了。傳統車企賣車,是一錘子買賣;特斯拉賣“生態”,是讓你一輩子花錢。就像蘋果:你買了iPhone,就得買AirPods,用iCloud,訂閱Apple Music,最后發現全家桶都齊了,想換安卓?成本太高。特斯拉現在干的,就是汽車界的“蘋果全家桶”,只不過把“手機”換成了“車”,把“App Store”換成了“充電餐廳”。
而且這餐廳選在洛杉磯圣莫尼卡大道,也不是隨便挑的。那地方是網紅地標,明星多、游客多、媒體多,餐廳一開業,自帶流量。馬斯克今天曬全景視頻,明天可能就有好萊塢明星去打卡,后天小紅書全是“特斯拉復古餐廳拍照指南”——這免費廣告,比投1億美金效果還好。你以為他是在開餐廳?其實是在給特斯拉品牌“刷存在感”,告訴全世界:“咱不只是造新能源車,咱是引領生活潮流的?!?/p>
四、科技與復古的“混搭美學”:馬斯克的“矛盾感”才是殺手锏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這餐廳有點“擰巴”?
一邊是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車(特斯拉電動車),一邊是最復古的50年代裝修;一邊是追求效率的自動駕駛(特斯拉FSD),一邊是慢悠悠的輪滑服務員;一邊是未來感的超大屏幕,一邊放著黑白老電影。這種“科技+復古”的混搭,簡直是馬斯克的“個人簽名”。
這人向來喜歡把極端對立的東西揉在一起:造火箭是為了去火星(未來),但火箭回收得解決最原始的物理問題(過去);搞腦機接口是尖端科技,但他本人沉迷發推這種“原始”社交;現在開餐廳,非要讓輪滑服務員(人力)和智能充電樁(AI)同臺唱戲。
但這“矛盾感”恰恰是特斯拉的魅力。科技公司總喜歡把自己包裝成“高冷理工男”,特斯拉偏不,非要帶點“瘋勁兒”和“煙火氣”。你去餐廳吃飯,看到服務員踩著輪滑“嗖”地滑過,聽著50年代搖滾樂,再低頭看看手機上顯示“充電進度80%”,這種“過去與未來撞個滿懷”的感覺,比單純的“高科技”更讓人記住。
就像馬斯克說的:“我喜歡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再把可能的事情變得有趣。”開餐廳充電,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車企開餐廳?),但他做到了;還非要搞成50年代復古風,這就是“變得有趣”。用戶記住的不是“特斯拉能充電”,而是“特斯拉充電時能讓我邊吃漢堡邊看老電影,服務員還會輪滑”——這種“記憶點”,才是品牌最值錢的資產。
五、別慌,這事兒沒那么容易成
當然了,馬斯克的“腦洞”落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先說復古風:現在的主力消費群體是95后、00后,他們對50年代有感情嗎?大概率沒有。他們可能覺得輪滑服務員“土”,老電影“無聊”,經典漢堡“沒新意”——比起50年代的奶昔,他們可能更想來杯生椰拿鐵;比起《羅馬假日》,可能更想看《蜘蛛俠》。復古風能不能討好年輕人,還是個未知數。
再說服務效率:輪滑服務員看著酷炫,但真能提高效率嗎?萬一地面滑,服務員摔了咋辦?餐灑了誰負責?充電30分鐘,等餐1小時,用戶不得罵娘?特斯拉搞汽車是高手,搞餐飲是新手,供應鏈、品控、服務流程都是從零開始,能不能玩得轉?
還有競爭:洛杉磯好吃的餐廳多了去了,特斯拉餐廳拿什么跟網紅漢堡店、米其林快閃店搶生意?就憑“能充電”?那萬一用戶只是路過想吃飯,不是來充電的,會專門跑一趟嗎?反過來,要是用戶只想充電,不想吃飯,餐廳的人流怎么保證?
馬斯克的厲害之處在于“敢想敢干”,但“敢干”不代表“能干成”。他之前搞特斯拉皮卡,發布會上玻璃碎了;搞星艦,炸了好幾次;這次開餐廳,說不定也會出一堆bug——比如輪滑服務員摔了,或者漢堡太咸被吐槽。但他不怕,反正“先干了再說,邊干邊改”,這就是硅谷的“試錯文化”,也是特斯拉總能領先一步的原因。
最后說句大實話
特斯拉開餐廳,表面是“充電+干飯”,中層是“用戶體驗升級”,底層是馬斯克的“生態野心”。這不是跨界,是特斯拉把“汽車作為入口”的必然一步——當你習慣了在特斯拉餐廳吃飯,習慣了用特斯拉的電,習慣了它的生態,你就很難離開這個體系了。
往后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可能真的不只是續航和價格了,而是“你家充電時能干嘛”——比亞迪可能搞“充電+奶茶店”,蔚來搞“換電+書店”,小鵬搞“充電+電競館”。畢竟用戶的時間就那么多,誰能把“充電垃圾時間”變成“快樂消費時間”,誰就能搶占用戶的“心智高地”。
至于馬斯克這餐廳能不能火?現在下結論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事兒又給整個行業提了個醒:別光顧著卷技術參數,多想想用戶在“充電那30分鐘”里,到底想要什么。畢竟,能讓車主心甘情愿邊充電邊掏錢的車企,才是真的狠角色。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