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中的“三楊”,無論戰功還是名氣,可以說人盡皆知。但有人以為這三位將軍,恰巧都姓楊而已,授銜后才經常被人談及,彼此未必有多深的感情。其實不然,楊得志、楊勇和楊成武,私交確實是非常好的,“三楊”的關系,并非只是都姓楊那么簡單。
首先他們都是紅一方面軍的著名將領,早在革命初期就十分熟悉。楊得志、楊成武都是紅一軍團的人,楊勇則來自彭老總領導的紅三軍團,這兩個軍團都是紅一方面軍的絕對主力。楊得志在三人中年齡最大,被敬稱為“老楊哥”。
全面抗戰時,楊得志是115師685團團長、楊成武擔任115師獨立團團長,楊勇則是115師686團的副團長、第二任團長。顯然,他們又都屬于同一部隊體系。
解放戰爭中,他們仍然有密切聯系:楊得志從晉冀魯豫去了晉察冀軍區,成為聶帥手下的戰將,而楊成武1937年就跟著聶榮臻去開發晉察冀根據地,楊得志和楊成武,在解放戰爭期間都是這個戰區的代表性將領,彼此配合默契。另外一邊,老楊哥留給晉冀魯豫軍區的一縱,后來與楊勇的七縱合并,楊勇執掌了楊得志的老部隊。
抗美援朝時,這三位名將一個也“跑不了”,都作為主力兵團司令員到前線參戰了。尤其是楊得志和楊勇,在1953年鄧華回國后,他倆先后擔任過整個志愿軍部隊的司令員。
楊成武在1955年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那第二任司令是誰呢?正是1958年從朝鮮回國的楊勇,他繼任了北京軍區司令員。所以這三人,執掌過的部隊都經常穿插重疊,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和交情,貫穿整個生涯。
但“三楊”的職務地位雖高,卻只有老楊哥楊得志發展最為平順,沒什么起伏。這既屬于“吉星高照”,也是個人的段位格局使然。另兩人在六、七十年代都遭遇不少蹉跎,處境不佳。前面說到楊勇出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職務,他干了9年時間,在1967年受到一些人打壓,被撤職并下放勞動。楊勇將軍生性正直,不擅于曲意逢迎,難免出現這種困難。
更不幸的是,71年楊勇在河北邯鄲農場干活時,不慎滑倒摔斷了腿,只能住院治療。楊得志此時正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得知楊勇的遭遇后十分揪心,打了幾次電話詢問情況。后來他向組織申請,提出把近況糟糕的楊勇接到山東,照顧一段時間。
楊得志本想在濟南軍區安排一個職務,比如擔任大軍區副職,礙于大形勢,工作方面的安排最終沒能辦到;但在濟南軍區的地界上,要把楊勇保護起來,是不成問題的。楊得志專門在青島海濱的一處軍區療養院,為楊勇安排了住處,并派專人照顧飲食起居。
楊勇在這一年里,得到老楊哥無微不至的關照,身心有了很好的恢復。在特定環境下,楊得志能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不容易的。多數人礙于楊勇的特殊處境,選擇明哲保身;而原本沒有多少牽連的楊得志,卻發自內心地關懷老戰友,并實際伸出了援手,足見將軍的厚重人品。
不久后,外部形勢很快發生積極變化:1972年許多開國將軍逐步恢復職務待遇,其中也包括楊勇。他被派往沈陽軍區,擔任大軍區副司令。之所以先當副職,是因為各軍區領導崗位飽和,暫時安置在沈陽。不到一年后,楊勇接到調令,出任新疆軍區司令員。楊勇晚年經常回憶起跟老戰友的往事,他特別感謝老楊哥楊得志的無私幫助。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