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為什么被稱之為“伏” 呢?“伏”字本義是“潛伏、隱藏”,古人認為這段時間陽氣極盛,陰氣被迫伏藏,故稱“伏天”。 另一種說法是天氣太熱,人宜“伏”而不動,避暑休養。 簡單點來說,三伏天標志著盛夏酷暑已經正式的開始,也就是一年中需特別注意防暑降溫的時段。
三伏天,為一年之中氣溫最高,并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共為30天。比去年總共少了10天(中伏),從而創下近10年里,三伏天最短的記錄。
/具體時間如下:
初伏:7月20日到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到8月18日,共10天。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早入伏冷颼颼,晚入伏熱死牛”,這句俗語具體說明什么呢?早入伏涼颼颼指的是如果初伏早,可能意味著末伏結束早,炎熱天氣自然會提前消退。晚入伏的含義指的是,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較晚出現,則初伏開始晚,三伏天整體天數自然會推遲,這時候的高溫可能會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末伏結束時已處立秋后,暑熱消退較緩慢。
俗語中“晚入伏熱死牛”指:晚入伏可能會導致中伏、末伏更炎熱(因與“大暑”節氣重疊)。從科學視角上來看,入伏早晚與當年具體炎熱程度無必然聯系,天氣主要受大氣環流、副熱帶高壓等影響。入伏日期由干支紀日固定計算,每年浮動(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與氣象意義上的高溫周期未必完全同步。
而今年是“晚入伏”,根據農諺說“晚入伏熱死牛”,再加上閏六月與三伏重疊,炎熱天氣可能會更加集中。雖說天數為30天,較往年少10天,但防暑養生依舊不能少。在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多吃魚蝦補充優質蛋白,苦瓜、冬瓜清熱解暑。生活中,空調別開太低,26℃左右最佳,也別貪吃冷飲。曬背、泡腳這些傳統養生法,趁著三伏天陽氣足,也可以安排上。
早入伏或晚入伏是歷法計算的結果,傳統上人們會借此推測暑熱時長,但實際天氣,也需要關注氣象預報。現代社會中,除了要遵循老一輩留給后人的生活經驗,但也要更加應注重防暑降溫的科學措施,你說是這個道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