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三伏天熱不熱,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期間會很熱嗎?
今日入伏了!三伏天雖在公歷上有標記,實則是結合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排序來計算的,屬于農歷夏季最熱的時段,分為“初伏”“中伏”“末伏”,時長通常為30天或40天,具體取決于中伏的天數。
計算三伏天,老祖宗留下的方法沿用至今,即“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意思是從夏至開始算,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之日,第四個庚日進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的開端。
依照這個方法,2025年三伏日歷如下: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今年的三伏天有點特別,2014年到2024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而今年是30天,堪稱近十年“最短”的三伏天。同時,今年7月20日入伏,也是近十年“最晚”的一次。
老話說“早入伏冷颼颼,晚入伏熱死?!保偌由辖衲暧小伴c六月”,身邊老人們都覺得今年夏天會格外熱。
當然,這只是老輩人的“經驗之談”。今年熱天來得早且熱度高,主要和副熱帶高壓偏北偏強有關。
三伏天之所以熱,是因為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日照時間長,地面吸收的熱量多。而且,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空氣下沉增溫,形成“悶燒鍋”效應。另外,三伏天不僅氣溫高,降雨也多,導致空氣中濕度大,人體汗液難以蒸發,體感溫度更高。
除了悶熱,古人認為三伏是“陽氣最盛”、陰氣潛伏的時候,《黃帝內經》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逆之則傷心”,可見三伏天是夏季調養的好時機。
所以,我們要采取一些措施順應這種變化,為秋冬健康打下好基礎。比如飲食上,可喝綠豆湯(清熱解暑、驅寒濕)、吃冬瓜(利尿降火)、吃蓮藕(健脾開胃、清熱涼血)、吃鴨子(補充營養和蛋白質、消除虛勞之熱)等;同時要注意正午不暴曬、劇烈運動后不喝冰水、大汗淋漓后不沖冷水澡、空調溫度別太低且避免直吹后頸。
今年還沒入伏時,天氣就已經很熱了,北方多地出現40度高溫,連東北的哈爾濱都出現了少見的33度高溫。
那么,今年三伏天是“十年最短”,夏天到底會多熱呢?民間有“三伏熱不熱,就看入伏”的說法,具體是什么意思?下面來看看!
一、晚入伏熱得跳,早入伏涼得早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若當年入伏早,預示冷天可能來得早;若入伏晚,往往意味著三伏天高溫更強烈,炎熱持續更久。
今年7月20日入伏,農歷六月廿六,是近十年“最晚”的一次,這意味著今年三伏天可能比常年更熱。
二、晚入伏熱得長,秋后還有四十場
這句農諺進一步說明,晚入伏的年份,三伏天高溫持續時間長,立秋后可能還有約40天的頻繁降雨或悶熱天氣,“秋老虎”會比較明顯。
三、初伏涼,伏伏涼
這句農諺是說,若初伏氣溫偏低,預示后續三伏天整體可能偏涼。
類似的農諺還有“頭伏有雨,伏伏有雨”,意思相近。
四、入伏太陽笑,大暑曬開石
這句農諺和上一句意思相反,大意是入伏當天晴空萬里的話,預示大暑節氣會非常熱。
大暑對應中伏,小暑、大暑期間炎熱,說明當年整個三伏天也會很熱。
五、淋了伏王,一天一場
這里的“伏王”指入伏第一天,意思是入伏當天下雨,預示整個三伏天陰雨天氣可能較多。
這樣一來,三伏天可能以悶熱為主,不會那么酷熱。
六、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舊時民間,立秋出現在農歷六月稱為“早立秋”,出現在農歷六月之后稱為“晚立秋”。
今年立秋是8月7日,農歷閏六月十四,在農歷六月之后,屬于“晚立秋”,預示立秋后“秋老虎”明顯,可能還會比較熱。
“秋老虎”是民間對立秋后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通常持續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主要是短期大氣壓高峰再度控制導致的,此時天氣悶熱,讓人感覺不適。
總的來說,按古人的“經驗之談”,入伏當天是晴天,預示三伏天會酷熱;入伏當天下雨,后續伏天陰雨可能較多,三伏天會以悶熱為主,但并非不熱。
今日入伏,大家可以把這些農諺記下來,對照入伏當天的天氣,之后看看準不準!
#優質好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