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的傳統民俗中,祭祀最主要的形式,一般都是通過焚香點燭的方式來表達,至于是否要燒紙,那就不一定,得看具體祭祀的場合和內容了。
比如,一些地方,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在家里敬奉祖先的習俗。這種敬祖方式,一般只焚香點燭,不必燒紙。
也許焚香點燭才是我國傳統祭祀中,最古老的方式,畢竟紙的發明是漢代以后的事。那時的紙剛剛發明,還很稀少,也就非常珍貴,上層貴族燒不起,普通百姓就更燒不起。那時也就沒有這樣的習俗。祭祀燒紙的習俗,是大約在唐宋時期才形成的習俗。具體是唐朝還是宋朝,歷史學者之間還沒有定論,存在很大爭議。
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說,祭祀燒紙是我國數千年的民俗傳統,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有祭祀時,焚香點燭,才是幾千年的民俗傳統。祭祀燒紙的習俗,也就大約一千年歷史。
民間祭祀中的焚香點燭,有很多的民俗講究,也可以說是民俗禁忌。比如,沐浴后才能焚香點燭,也就是如果第二天要祭祀,頭天晚上必須沐浴,否則就是“不潔”,對祖先神靈不尊重。
另外,在上香時,單手不能插香,尤其不能只用右手一只手插香。所插的三支香必須得插正,我們家鄉有句老話說“裝香不裝正,如同插根棍”。以上的這些要求,都是人們表示對祖先的尊敬。
還有一種祭祀中的民俗禁忌,那就是俗語所說的“燒香不燒斷頭香”,這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禁忌習俗,也是本文重點要解讀的內容。
斷頭香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元曲的人物對話之中,如《西廂記》、《長生殿》、《看錢奴》,后來的明清小說對話中也經常出現。
比如,《看錢奴》第三折:“這都是俺前生業,可著我便今世當,莫不是曾燒著什么斷頭香。”又如,《長生殿》的第三十二出中有李隆基哭楊玉環的話:“今日呵,我在這廂,你在那廂,把著這斷頭香在手添凄愴。”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理解其中的民俗含義,按照古代人的迷信說法,如果前世燒了斷頭香,來世就會遭到妻離子散或者斷子絕孫等的報應。
這種迷信說法,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在農村的一些老年中,依然還講究這種禁忌。
那么,什么是斷頭香呢?為什么斷頭香不能燒呢?
現在民間對斷頭香的定義,不同的地方,因風俗上的差異,或者不同人群理解上的差異,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是斷折的線香或棒香為斷頭香。這是從燒香前,香的狀態來說的,如果香在未燒之前,就被意外折斷,不是完整的香,祭祀時就不能用,倘若用了就是所謂的斷頭香。
這種說法,現在民間并不普遍,只是少數地方和少數人持有這種觀點。再說,祭祀本來是一件非常莊重的禮儀,祭祀用品都非常有講究,不能隨便或湊合,也不是為了節省為目的。斷折的線香或棒香用來祭祀,是對祖先的不敬,當然也就不會用了。因此,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民間的普遍認可。
二是香的長短明顯不一致,被認為是斷頭香。通常來說,制作香時,香的簽棒規格都是一樣的,做出來的香也基本一樣長,不存在明顯的長短不等的情況。但是,制作香的作坊不同,可能在規格上有差別。
如果將兩個作坊制作規格不同的的香,混合在一起用,就會出現長短不一致,三支香相比,短一些的就好像斷了一節,而斷掉的這一節正好是香頭,因此,這種情況就被一些地方人們稱為斷頭香。
這種說法只是在少數地方的民間之中,得到當地人們的普遍認可,這也是民間對斷頭香的一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在其他地方得不到認可。
三是插好后的香自己熄滅了,再次點燃就是燒斷頭香。香是由樹木粉、香簽、香料和黏合劑制作而成,都是易燃物質,容易在沒有明火的狀態下燃燒。可是,由于制作人在配料上出了問題,導致香的質量出現問題,在燒香時,也就容易中途熄滅。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中途熄滅的香(指自然熄滅,不包括人為熄滅),就不用再出點了,再點就成為了燒斷頭香。
這種說法,可能源自祭祀中,祭品和禮儀動作講究要成單數,忌諱成雙數的習俗有關。比如,裝香時一般是三支(有的地方辦喪事靈前只裝一支),行禮(作揖、跪拜)三下等。如果再次把香點燃,就成了雙數,民間認為不吉利。因此,這種說法在很多地方得到認可。
四是指早晚燒香,如果早上不燒香,晚上燒香就被視為斷頭香。這是從燒香的時間角度來說的。我國很多地方,農歷每月逢初一和十五,人們有在家里燒香敬祖先(也有的敬佛)的風俗。有一句老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指的就是這種民間風俗。
初一和十五燒香,在一些地方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早上忘記燒香了,那么晚上就不要燒香了,如果晚上燒香就成了斷頭香。這些地方把早上看成是“頭”,早上燒香叫燒頭香。如果早上沒有燒香,晚上燒香,就是隔斷了頭香不燒,因此,這些地方稱這種燒香的方式稱為斷頭香。
不過,這種說法也只是部分地區的習俗,其他地方并不認可這種說法。尤其是現在的農村,很多人離開家里在外務工,能夠心里想著祖先,趕回去在晚上燒香敬祖就很不錯了。有的人敬了祖后,還得連夜趕回工地,進行第二天的工作。
以上四種說法,說明我國各地的民間風俗,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這四種說法沒有對錯之分。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各地的民間風俗是長動不息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進步,而不斷演變的,這也就是民俗學上所說的民俗變異性和地域性。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斷頭香的禁忌,從古代到現代,在民間出現多種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于民間所流傳燒斷頭香的“后果”,應該是古代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迷信。然而,我們可能通過現象看本質,從以上四種說法來看,體現了古人祭祀祖先的莊重態度和虔誠心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對祖先要尊重。因此,祭祀時不可馬虎潦草,更不能褻瀆祖先。
古人為了達到規范這一行為的目的,往往利用民間的愚昧狀態和迷信心理,用所謂的不良“后果”來嚇唬人,這種現象在農村傳統俗語中,司空見慣。我以前的文章中多篇解析過,這里就不贅述了。因此,我們在理解這類民間傳統俗語時,以科學的態度和辯證思維,認真鑒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