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申城正式邁入2025年三伏天。今年伏天全長僅30天,為近30年最短。入伏首日,東風送來片片云朵,但是,空氣中水汽悄然蓄勢,局部地區可能遭遇短時陣雨偷襲。早間,全市最低氣溫普遍在27℃~28℃之間,最高氣溫比昨天略高,但也徘徊在高溫線之下。只不過,相對濕度在90%~60%之間浮動,午間悶熱感揮之不去。據上海中心氣象臺預報,未來一周,申城處于副熱帶高壓南緣,偏東氣流持續輸送水汽,分散性陣雨將成為常客,雨落何處、何時飄灑,全憑“天意”。本市氣溫走勢平穩,最高氣溫預計大多在33℃~34℃,最低氣溫穩定在28℃左右。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三伏天全長僅30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成為2015年以來首個打破“40天長伏”慣例的“短三伏”。這一變化引發市民好奇:為何近十年三伏皆長達40天,今年卻突然“縮水”?三伏天的時間計算是依據我國傳統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起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端。初伏和末伏固定為10天,中伏時長則由夏至到立秋間的庚日數量決定。若這段時間有4個庚日,中伏為10天,三伏總長30天;若有5個庚日,中伏則為20天,三伏總長40天。今年夏至至立秋間僅有4個庚日,因此中伏為10天,形成了30天的“短三伏”。
雖然三伏天總時長縮短,但氣象專家強調,“短三伏”不等于“涼三伏”。尤其是7月30日至8月8日的中伏期,往往都會受到夏季地表蓄熱飽和、副熱帶高壓強勢控場及濕度的疊加效應,達到全年的溫度峰值,體感也容易出現“蒸煮模式”。所以,雖然入伏后熱力值尚未登頂,但是,暑氣綿長,防暑降溫不可松懈。
原標題:《丹丹看天氣|今天入伏,未來一周高溫暫退,陣雨頻“串門”》
欄目編輯:馬亞寧 題圖來源:新民制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