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的報道,中國近期正在研發射程高達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超遠程空空導彈,“這一舉動有可能徹底改變空戰規則,迫使敵對國家的空軍在戰時被迫‘趴窩’(原文如此)。”
《歐亞時報》強調,“一旦該導彈正式服役,中國戰斗機將無需進入對手領空,就可直接打擊這些地區的任何空中目標。”
這款神秘的空空導彈射程大約是歐洲“流星”遠程空空導彈的五倍,是美國海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74B和俄羅斯R-37M導彈(兩者射程均約為400公里)的2倍以上。
文章還認為,“這款正在研發中的中國高超音速空空導彈有望改變空戰作戰理論和戰術規劃,為中國空中力量爭取了決定性的優勢。”
這次印度媒體能出乎意料地夸獎中國武器,說明他們是真的“又驚又懼”,畢竟他們至今還未折騰出射程350公里的“甘迪瓦”超遠程空空導彈,而中國“又”已經開始引領新的潮流。
目前全球主流的原創空空導彈射程大概在150到200公里左右,比如美國AIM-120D、歐洲“流星”、中國出口型PL-15E以及印度還未正式服役列裝的“阿斯特拉 MK2”等。當然,據傳PL-15自用型號射程超過300公里。
此外,俄羅斯R-37M、KS-172,中國PL-17,以及美國AIM-174B等先進超視距空空導彈的射程普遍在400公里左右。2024年7月,一架俄羅斯蘇-35戰機在烏克蘭戰場以創紀錄的213公里距離擊落一架烏克蘭米格-29戰機,證明了R-37M導彈的實戰價值和超遠程空空導彈的實際戰術意義。
因此,印度媒體認為,“中國即將推出的射程高達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將徹底顛覆現有空戰局面”。總之在這篇文章中,充斥著各種“溢美之詞”。
印媒援引《南華早報》的消息稱,今年3月初,中國在內蒙古地區完成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的最終測試,導彈射程達到800至1000公里。該導彈已在模擬火星探測任務用極端高溫風洞中完成耐熱測試,可承受高速摩擦下的極端溫度(1200度)。
除了前所未有的射程,該導彈的飛行速度同樣讓印媒驚嘆,報道稱:“在一場模擬空戰演習中,西北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將這款超遠程導彈裝備在第六代戰斗機上發射,導彈能夠爬升至接近大氣層邊緣,然后以高超音速俯沖攻擊空中目標。”
“該導彈速度之快,使得美國任何現役飛機都難以逃脫”,按照上述媒體的說法,其速度達到9馬赫,“無論是B-21,還是美國廣泛使用的預警機、加油機等大型平臺,甚至連強大的F-22戰斗機都只能達到約2馬赫的速度,難以擺脫攻擊。”
文章引用知名防務分析師帕特里夏·馬林斯的說法:這款導彈不僅因為其射程是西方現役導彈的數倍,考慮到大多數戰斗機雷達的探測范圍不足400公里。該導彈的目標獲取很可能依賴中國的隱形無人機和高空無人機群,這些平臺可以在數十萬平方公里范圍內持續執行偵察任務,實現戰區級大范圍搜索。
且不論我們在研的這款神秘空空導彈是否真能達到那些媒體所宣稱的恐怖數據,但正如馬林斯所說的,我們正在構建一套引領世界的“空戰新模式”。
這套模式體系下,戰斗機上的雷達甚至已經不再是空戰中最關鍵的一環。
以不久前的印巴空戰為例,根據與巴基斯坦空軍關系密切的前土耳其飛行員獲知的內部信息顯示,殲-10CE戰斗機壓根不是用其先進的AESA雷達鎖定的印度戰機——這也解釋了像是陣風這樣的先進戰機為何沒有發出預警的原因——而是通過數據鏈將信息傳輸到了預警機,通過預警機的指引發射PL-15E導彈擊落印度戰機。
有人會說,這不就是“A射B導”嗎?是也不全是。
因為在戰術層面可以將其理解為“A射B導”,然而其獲勝的關鍵反而是因為從太空到地面,形成全體系的空天偵測、情報與數據連通網絡才是更為決定性的因素。
在這個體系下,未來空戰“戰斗機”的概念正在模糊,“空中火力投射平臺”將會成為主流,無論追求卓越機動性能的殲-35戰斗機、隱身到極致的新型“協同作戰”無人機,還是身軀龐大具有超遠程作戰能力的殲-36等,都屬于“空中火力投射平臺”。
而未來一旦射程超過上千公里的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研發成功,那么具有先進預警和指揮能力的殲-20S、殲-36等,會帶領新型“協同作戰”無人機進行超遠程空戰——無論有人還是無人作戰飛機,它們都會攜帶這種超遠程空空導彈充當“空中火力投射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