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406期 學術聚焦
【編者按】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為了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價值引導作用,本報特開設“藝術有‘理’”欄目,這是對新時代文藝評論使命的回應,也是助力中國美術評論體系建構的具體行動。
學術主持:徐漣
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始于20世紀20年代,80年代后便有不少藝術家進入這個領域展開實驗。但是,時至今日,他們的作品還經常被質疑“看不懂”。解析“看不懂”的緣由,首先得了解抽象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抽象類作品表現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問題,才有可能讓“看不懂”變成有所認識,達到作者意圖與觀眾解讀的基本同步。
抽象之說,通常在人們的意識中是一些非直接表現的稱謂。抽象具有的隱蔽性,可以稱為隱藏或者示意、象征。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在《談藝術》一書中說:“象征就是把事物漸漸引得使它指出心靈的現象來,或是把事物選出,借隱謎來釋放心靈的現象。”抽象藝術中這種象征,某種意義上也成為大眾所惑“看不懂”的隱謎。
什么是抽象?抽象藝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英國愛德華·露西-史密斯在《藝術詞典》中解釋抽象藝術是“完全非再現性的藝術,或把現實中觀察到的形式變為圖案的藝術”。他在介紹“具體藝術”時,認為具體藝術是“由簡單、非再現視覺形式構成的藝術……這個名稱是相對于抽象藝術而取得的,因為藝術家的活動與抽象的過程相反”。這些介紹中,他對具體藝術的“簡單、非再現”無疑是錯誤的。
而馬克思·比爾給“具體藝術”下的定義是“努力用可感覺和可觸知的形式再現抽象的思想”。顯然,他的看法是具體藝術中含有抽象的成分。法國朱歇爾·瑟福在《抽象派繪畫大師》一書中認為:“抽象主義繪畫是‘追求心靈訴求的20世紀藝術潮流,在20世紀繪畫殿堂中占據舉世矚目的地位’”。
中國1986年出版的《辭海》對抽象藝術的介紹,認為“‘抽象藝術’表現最大限度的糊涂和混亂,專以追求新奇怪誕為目的”。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這種看法代表了多數人的意見。對于抽象概念,中國當下比較認可的闡述是“抽象是一種從多事物中抽取共同、本質性特征,同時舍棄非本質特征的過程。……哲學中強調共性描述,藝術中指非具象表達。”
中國藝術中的抽象因素古已有之。比如我們祖先史前的生活記述與遺存用具和在巖壁、石器、瓦罐與金屬制品等上面留下的抽象符號,它們在具象表現過程中參差糅合了抽象因素的作品比比皆是,抽象因素早已成為祖先生活與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針對謝赫的“六法論”提出了繪畫“六要”,其首句也是談“氣”,但有區別。謝赫的氣韻生動,指的是一種氣象、精神;而荊浩所言“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指的是畫家觀察對象后心中有(形)象后下筆不惑。他們所議的“氣”都有不確定的抽象性。聯系前面托爾斯泰所言“象征”,會發現“象征”與“氣”都與意象相關聯,可以進入抽象的范疇。
西方藝術史多數認為抽象藝術出現于1910年,代表人物有俄國康定斯基、馬勒維奇,荷蘭蒙德里安,美國波洛克等。畢加索的創作常被歸于立體主義風格,但其形態基本傾向于抽象主義表現。2025年4月,在香港展出畢加索60幅作品,有評論者在網上發表文章感慨“看不懂,又說不出是好是壞”,稱畢加索是“一個琢磨不透的人”。享有盛名的畢加索尚且在觀眾眼中如此,由此可見抽象藝術在當下社會境況之一斑。
綜析近些年來國內外常見抽象藝術的表現形式,大體上可分成六種:一是對表現對象的形體用多種材料進行變化,通過扭、砌、堆、切、塑等形式重組;二是對空間的加大分割與虛擬力度;三是以直覺為導向,將畫面進行平面化、幾何形式表現,減少或舍棄透視法則的約束;四是對構圖加大夸張變異,突破常規、追求更多自由組合;五是運用色彩的交疊、混合,強調寓意與象征性;六是創作過程具隨機性、即興式,側重現場發揮。
理念固然重要,但視覺藝術畢竟要靠眼睛欣賞,才有心靈的判別。從抽象藝術理論上講,初衷仍然有其思考價值。出生于1907年的法國抽象畫家卡米耶·勃里昂說過:“繪畫是內心生活的表達,同時,也是一種宇宙活動的組成……是對精神和物質相互關系的一種表達。”法國抽象派畫家羅熱·夏斯特表示:“在藝術品中,任何性質的表達都有其抽象的部分。”
旅法著名畫家趙無極是國內藝術界都熟知的抽象藝術家,他在國內多次講學中表示,“畫抽象畫也要有功夫……畫抽象、畫具象,道理是一樣的,都有空間、結構、光彩和顏色的問題。我對中國的傳統一直很尊敬……我們的民族傳統很豐富”。趙無極在談到抽象畫時,還列舉了清代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在他的觀念里,中國文化傳統早已融進了抽象藝術。
如今,中國現代化進程為世界矚目,文化藝術正處于守正創新的重要發展階段。抽象藝術能否健康發展,如何跟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發展的腳步,創作更多的正能量和有審美意義、博得更多觀眾認可的作品,都有待文化藝術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介紹
廖少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第三屆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在全國重要學術刊物發表文章300余篇,其中在《美術》《裝飾》《美術觀察》《人民日報》與《人大資料復印中心》等報刊發表及轉載30余篇。出版著作三部,湖南大學出版(主編)大學教材《設計概論》并再版。
編輯 | 李振偉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