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她的角色清單,簡直像看到了一本女性生存圖鑒。到2017年為止,魯豫總結出她演過34位母親,6位女兒,結過21次婚,做過23種不同的職業,甚至演過5 位性工作者,犯過2次謀殺,也被殺死過2次。這些數字背后,是她對 "文藝片" 的執著,不選完美的英雄,只選活生生的人,選那些帶著傷痕、矛盾和煙火氣的靈魂。
"探索女性的復雜性,我是有一種責任感在這里的。" 她說得輕描淡寫,卻讓人想起她演過的那些角色:《鋼琴教師》里壓抑的欲望,《她》里冷靜的反擊,《包法利夫人》里絕望的浪漫。每個角色都像一塊拼圖,于佩爾用演技拼出女性在時代里的掙扎與突圍。

更讓人佩服的是她對新人導演的信任。選資深導演的戲,像走鋪好的路,安全穩妥;選新人導演,卻像在迷霧里開船,不知道終點在哪里。但她偏要冒這個險。"有段時間我連續接了兩三部新人導演的電影,而這三次都是真正的好電影" 。她說這話時,語氣里藏著對勇氣踐行的滿足,她攢著對藝術的熱情,以持久的創造力,始終相信好故事藏在新鮮的視角里。

她的定位從來清晰:"作為好演員是唯一的標準。" 不被商業裹挾,不為流量折腰,這種懂舍得的清醒,在當下的行業里,本身就是一種勇氣,這個時代,需要這種舍得智慧。
永不消褪的職業熱愛
"是什么支撐您年復一年這樣做?""只因熱愛我做的事。"
沒有華麗的辭藻,甚至帶著點理所當然的坦然。但這句話里的力量,比任何勵志口號都實在。
很多人工作是為了生存,為了房貸,為了旁人的期待。但于佩爾說:"能做真正熱愛的事,是莫大的幸運。" 這種幸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她用幾十年的攢勁與智慧守住的。

她的工作狀態,說出來能讓年輕人咋舌:同時排四部戲,在韓國演《瑪麗說》,在巴黎演《貝熱尼絲》,在中國演《櫻桃園》,還在十二月排《玻璃動物園》。當她說出“就和大家一樣,有時會累”但下一秒又補充:"熱愛我做的事,這足以支撐我。"
于佩爾的這種工作激情,不是一時的熱血,而是歲月沉淀出的舍得智慧能量。她在電影和戲劇間切換,在不同國家的舞臺上穿梭,從巴黎到首爾,從北京到上海,她不把奔波當負擔,反而當成吸收養分的過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故事,都在給她的表演注入新的生命力,她那份舍得浮華、懂得沉潛、忠于內心的姿態讓這份能量始終鮮活。
"熱愛永不消退。" 不是說熱愛不會遇到磨損,而是當把真心放進熱衷的事情里,磨損會變成勛章,疲憊會變成底氣。于佩爾演了半個多世紀的戲,攢勁譜寫藝術人生的智慧讓她愈加睿智,眼睛里的光,甚至比剛入行時更亮。
穿透銀幕的共鳴與覺醒
鏡頭之外,當伊莎貝爾·于佩爾的聲音園區,主持人魯豫的內心卻掀起了遠比對話現場更洶涌的波瀾。這份觸動,并非僅僅源于影迷對明星的仰望,而是一位職業女性在凝視另一位藝術家的靈魂時,所引發的深刻共振與自我叩問。
她敏銳地觀察到,于佩爾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證明了在商業洪流中守護藝術表達的可行性與價值,“她的角色常常精準地刺痛當下,切中時代痛點”,魯豫感慨,“每個時代可能只會有一兩個這樣的人”,于佩爾正是那穿越時光、依然活躍在一線的特例。她的“順遂”背后,是極致的清醒與取舍智慧。
一段段的獨白,超越了簡單的訪談后記。它是一個職業靈魂對另一個職業靈魂的深切致意,是一個女性在時代思潮中覺醒的真誠記錄,更是對何為真正有生命力的職業生涯的深刻剖析。魯豫代表大眾從于佩爾身上汲取的,不僅是榜樣的力量,更是重新認識自我、定義價值坐標的契機——在光影交織的世界里,這或許是最穿透銀幕的回響。

舞臺落幕,訪談結束。但于佩爾留下的,遠不止角色或金句。她以數十載的“舍得智慧”,鑄就了一條屬于演員的純粹之路:當生命與角色彼此澆灌,藝術便有了穿透時光的力量,她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種啟示:真正的“頂流”,是活成藝術本身,并在其中獲得永生。這個時代,需要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