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琳琳 呂佳鑫 劉森
汶水悠悠,浸潤兩岸沃土;產業勃興,譜寫富民新篇。在濰坊安丘凌河街道,一條產業融合發展的“金鏈條”正沿汶河兩岸徐徐延展。汶水紅生態家庭農場的連棟大棚里,農戶吳忠波望著長勢喜人的作物,臉上洋溢著笑容:“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合作社帶著我們建大棚、種特色姜蔥,畝收益能到10萬元,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這喜人的變化,正是凌河街道“1342”工作布局結出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凌河街道錨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方向,創新優化“1342”工作布局,以生態農場與設施農業為支點,推動傳統農業向高附加值、大生態、大健康產業跨越,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共富資本”,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一片示范區激活全域發展引擎。沿著儒輝路前行,連片的現代化大棚與火熱建設的項目工地,勾勒出凌河發展的新圖景。這里是街道傾力打造的省級示范片區,安丘農業開放館等19個重點項目如同強勁引擎,驅動著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布局現代化生態家庭農場,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300余畝,升級設施大棚1200畝,生態大姜育繁推中心等核心項目主體已竣工。對標先進標桿,街道正加速建設開放農業的引領區、融合發展的示范區、生態農場的集聚區與鄉村共富的樣板區,為全域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三條產業帶種出特色致富經。立足本地資源稟賦,三大特色產業帶在凌河大地上競相發展,各顯風采:8萬畝汶河蔥姜產業帶里,千畝生態大姜高效種植園成了“科技試驗田”。在山東農大專家團隊指導下,傳統蔥姜搖身一變成為“金疙瘩”,引領全域生態轉型;紅沙溝、赤埠一帶的1.5萬畝西瓜產業帶里,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北京大學合作培育的冰糖籽西瓜,甜透了農戶心;雷家溝至留山后麓、西麓山區的果
品產業帶,以7000畝桃園為核心,村集體注冊的“途新鮮”品牌,讓黃金蜜、甜雨等優質桃直供京滬高端市場,芬芳了遠方的餐桌。如今,三大產業帶特色種植占比超80%,37個產業億元村如繁星般閃耀,照亮了鄉村致富路。
四條產業鏈拓寬價值空間。匯海、富茂等51家食品出口企業,攜手韓國希杰、日本佳世客等全球高端食品產業鏈主,以出口標準為標尺,精雕細琢農產品品質,向著高附加值、大生態、大健康產業高地奮力邁進。在大姜深加工領域,4萬畝大姜完成生態轉型,健康食品產業園一期引入姜油納米乳、大姜功能性飲料、姜汁啤酒等8個項目,讓大姜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持續攀升;蔬菜深加工再添亮色,投資5.6億元的三濤烘焙食品項目落地,帶動鑫碩等企業開發蒜泥、蒜蓉醬等產品,同時規劃建設的凌河農產品交易集散地,將推動實現“買全國、賣全球”;禽產品深加工彰顯特色,依托356家養殖場、年屠宰量8000萬只的產業優勢,推動和盛園、欣潤等企業與百草味、煌上煌等品牌合作,拓寬高端市場;投資2.1億元的中鐵建生物質高效利用項目,將大姜秸稈、畜禽糞污轉化為天然氣和有機肥,實現全產業生態閉環。
兩條增收路連接集體與村民。創新機制實現集體與村民雙贏:訂單農業帶動3000畝生態種植,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村集體年增收近5萬元,“小散田變設施田”整合出170余畝設施農業園區。汶水紅生態家庭農場便是生動縮影,農戶通過土地置換、入股等方式,由合作社統一建設大棚,發展“蔥姜連作”,畝收益突破10萬元。大學生吳祥偉承包30畝大棚當起“新農人”的故事,更印證了這一模式的強大吸引力,讓鄉村成為年輕人逐夢的舞臺。
“我們將緊扣‘工業強、農民富、生態美’目標,以示范片區為核心,讓健康食品產業鏈更壯、共富之路更寬,爭創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绷韬咏值傈h工委書記王振堂話語中透著堅定。
如今的凌河街道,生態農場星羅棋布,健康食品生產線高速運轉,特色農產品暢銷海外……一條集科技賦能、生態增值、產業融合于一體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正穩穩托舉起萬千農戶的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