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個時代,戰爭都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話題,因為戰爭從來都只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手段之一,而非常問題本身,這導致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者高級官員,在探討此類話題時都相當謹慎,因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引發真正的沖突。
如今整個歐洲陷入到了俄烏沖突當中,作為歐洲防衛支柱的北約組織,不可能說沒有在背后“出力”,甚至可以算得上是“黑手”之一,若不是北約執意東擴,這場仗也不會那么快就打起來。但事實證明,北約的官僚們依舊美沒有從這場沖突當中吸取教訓,反而開始將目光放在了太平洋地區,并公開宣揚“備戰”。
北約準備與中俄同時開戰
根據法國廣播電視臺在7月19日的報道稱,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約盟軍最高司令林克維奇在本周四出席一場活動時宣稱,歐洲與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可能會“同時發生”,且這個時間點極有可能在2年后的2027年,所以北約必須要準備同時與中俄進行“兩線作戰”。
為此,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人”都需要立刻行動起來,盡可能地滿足所需要的裝備、設備、彈藥。值得一提的是,林克維奇還表示,各方不應該將中國與俄羅斯構成的相關威脅視作是“彼此單獨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威脅必須采取“全球性方針”。
顯然,從北約司令的表態上我們就能看出,過去北約發明承諾的“不干涉亞太”已經成為泡影,不僅將中國與俄羅斯視作是“威脅”,還妄圖實現“兩州聯動”,深度介入俄烏沖突的同時,干涉中國可能啟動的武力統一。
這表明,北約組織的“亞太化”已經不可避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極有可能在俄烏戰事緩和的情況下,以一種極其強硬的姿態干涉亞太事務。
中國應該怎么辦?
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說,北約干涉亞太事務,在政治的影響,要遠遠大于軍事上的影響。理由也很簡單,從后勤的角度上來說,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其全境均位于解放軍遠程打擊導彈的射程之內,這意味著在戰時情況下,它們的工業生產能力均難以支撐起聯軍的作戰,如果北約盟軍膽敢勞師遠征,后果也只能是戰敗。
但在政治的角度上來說,歐盟自身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伙伴,也是中國新絲路經濟帶的重點,這勢必會導致雙方的經濟往來陷入困境。過去歐盟曾強調“戰略自主”,但如今卻因俄烏沖突被美國“架在火上烤”,在自身缺乏能力的情況下強行介入亞太事務。
這也從間接證明,歐盟已經在事實上淪為美國的傀儡,接下來的中歐高層貿易談判,可能會出現一些波動。在這一大前提下,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應加速轉型,降低對美西方高端消費市場的依賴,并在供應鏈上實現真正的“去風險化”,同時收緊稀土出口,讓歐盟“清醒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