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7國開了18輪會還是沒談攏,一個地中海小國的反對票就把整個制裁方案給攪黃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特朗普一邊宣布軍援一邊拒絕出兵,普京則拋出四項停戰條件試探底線。
這場表面上不復雜的國際博弈,背后究竟藏著什么樣的利益考量和戰略盤算?
編輯:倏禹
27國的算盤,被一張票攪黃了
馬耳他這個小國,憑什么能讓27個大國的計劃泡湯?答案藏在一個讓人意外的數字里:4.4萬艘。這就是在馬耳他注冊的油輪數量,幾乎是全球石油運輸的重要一環。
當歐盟準備把俄油價格壓到國際油價的15%水平時,馬耳他的運輸業老板們坐不住了。海運價格和貨物價值直接掛鉤,俄油被打成"地板價",馬耳他的油輪生意也就黃了。
這種算計精準得讓人佩服。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反對制裁,大家都知道是因為能源依賴。可馬耳他不一樣。它對俄氣的依賴微乎其微,一年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只有幾十萬噸。
但這個小國算得明白:保住運輸業比講政治正確更重要。畢竟,政治立場不能當飯吃,油輪生意才能養活一大批人。
歐盟這臺精密的政治機器,在關鍵時刻被一顆"小螺絲釘"給卡住了。從第1輪制裁談到第18輪,歐盟花了將近三年時間。
每一輪都要照顧各方利益,每一輪都要重新分配成本。到了第18輪,連馬耳他這樣的小國都開始精打細算了。
這種現象背后有個殘酷的事實:理想主義的外交政策,最終還是要向現實利益低頭。當初設計制裁方案時,決策者可能沒想到一個地中海小國的反對票,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理想主義的賬單,誰來買單?
特朗普把"在商言商"發揮到了極致。這位軍火推銷員一邊大喊"愛國者"導彈庫存緊缺、價格很貴,一邊高喊"歐洲會替美國買單"。
7月14日,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緊急訪美求購兩套"愛國者",英法等國的防長很可能正在排隊。特朗普原本就不想因為俄烏沖突和普京決裂。
現在既然能靠援烏發戰爭財,美國根本沒理由出兵烏克蘭。假設美俄兩軍在烏克蘭大打出手,就算俄羅斯不敢向美國扔"煤氣罐",美國需要付出的軍費開支也將是一筆天文數字。
更重要的是,美國軍工復合體還會失去援烏這門財源滾滾的生意。制裁這把雙刃劍,傷人也傷己。歐盟想要全方位無死角地鎖死俄羅斯在歐洲的根據地,可現實是什么?
歐洲跟俄羅斯緊密相連,成也俄羅斯,敗也俄羅斯。歐盟制裁俄羅斯,一句話的事,可有些歐盟和歐洲國家,本就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們斷了俄羅斯的貨,俄羅斯自然也能把他們的貨給斷了。倘若是一些小國,那造成的經濟打擊難以想象。這就需要歐盟的各位同僚,能適當"援助一下"他們了。
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兩國,就是第18輪談判有力的反對者。這一輪談判想要進一步收緊對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限制。
甚至到2028年,能全面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那這兩國就不得不從價格更高的地方進口了。
普京一沒攻打他們,二沒制裁他們,結果他們要為了所謂的"道義",去制裁俄羅斯,然后自己跟俄羅斯的生意黃了。
這買賣誰敢做?國際社會不講道義,只講利益。沒有足夠的補償機制和過渡機制,他們自然不會同意。
這個套路,歷史上見過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冷戰時期,美國也曾對蘇聯實施過全面制裁。結果呢?蘇聯確實受到了影響,但西歐國家的經濟也因此付出了不小代價。最終,制裁政策不得不一再調整。
更近一點的例子是對伊朗的制裁。從1979年開始,美國就對伊朗實施各種制裁措施,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
伊朗經濟確實受到重創,但伊朗并沒有屈服。反而通過各種途徑,建立了一套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
制裁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這是一個客觀規律。第1輪制裁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新鮮,效果也最明顯。
到了第10輪、第15輪,制裁對象已經適應了,替代方案也找到了。到了第18輪,連制裁方自己都開始疲勞了。
俄羅斯這三年來,確實受到了制裁的影響。但它也在加速尋找替代市場,建立新的貿易關系。
中國、印度、巴西等國成了俄羅斯能源的重要買家。俄羅斯的"東方轉向"戰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西方市場的損失。
更有意思的是,制裁還催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馬耳他的油輪數量從2022年開始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俄歐之間的石油轉口貿易需求。
制裁原本是要切斷貿易聯系,結果卻催生了新的貿易路徑。這種諷刺,恐怕是制裁設計者始料未及的。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試圖通過經濟手段改變他國政治行為的努力,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制裁可能在短期內產生震懾效果,但長期來看,往往會促使目標國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最終,制裁方和被制裁方都要為這種對抗付出代價。區別只在于,誰能更好地承受這種代價,誰就能在這場經濟博弈中占據主動。
從這個角度看,馬耳他的反對票,或許是在為整個歐盟敲響警鐘:是時候重新評估制裁政策的成本效益了。
風向變了,嗅覺敏銳的人已經聞到了
普京7月份提出的四項停戰條件,可行性明顯比2022年的要求高多了。
第一,北約保持現狀。特朗普已經在"大而美"法案中提出了"美國優先"的國防戰略,大概率會同意普京的要求。
第二,烏克蘭永久中立。一旦烏克蘭成為永久中立國,他們不僅不能參加任何軍事組織,包括歐盟在內的經貿、外交合作組織也不能參加。
第三,維護俄烏永久友誼。這個條件絕不是一份外交聲明就可以滿足的,烏克蘭不僅需要通過大規模裁軍打消俄羅斯的戰略擔憂。
他們還必須恢復俄語、俄文等俄羅斯影響力,甚至連生活在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族也將獲得"超國民"保護。
第四,接收俄烏實控線。按照俄國防部的說法,俄軍目前已經占領烏東四州和蘇梅、哈爾科夫的部分地區。
如果俄軍不再推進的話,普京的領土要求就是上述這些地區。相比前三個條件,最后一個絕對是特朗普需要仔細斟酌的重大利益。
要知道"美烏礦產協議"已經在今年5月份生效,而烏克蘭絕大多數礦產資源分布在"俄控區"。
除非普京愿意替澤連斯基繼續履行與特朗普的礦產合作協議,否則"在商言商"的特朗普絕不會接受。
這就是現實主義外交的魅力所在:一切都可以談,關鍵看價碼合不合適。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我們正在見證國際關系的一次范式轉換。
冷戰結束后的30年里,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基本以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為紐帶。現在,這種模式正在受到現實利益的強烈沖擊。
未來的國際合作,可能更多地基于務實的利益考量,而不是抽象的價值觀認同。這種變化對小國來說,未必是壞事。在價值觀主導的體系中,小國往往只能選邊站隊。
在利益導向的體系中,小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更加靈活的選擇。
馬耳他的反對票,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這種新趨勢的一個縮影。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小的國家,也有權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選擇。
這可能會讓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復雜,但也可能讓國際關系變得更加真實和可持續。畢竟,建立在虛假一致基礎上的合作,往往比建立在利益平衡基礎上的合作更加脆弱。
結語
這場分歧讓人看清了一個事實:國際關系正在從理想主義向實用主義轉變。
多極化博弈將成為常態,那種一家獨大的時代正在成為歷史。
面對這種變化,我們該如何理解和適應這個更加復雜但也更加真實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