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意思是一旦習慣了奢侈的生活,再想回到節儉的狀態,就會面臨很大的心理和習慣上的挑戰。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無論男女,總是放縱容易,自律難。
因此,那些辭職或失業后不上班的人,雖然沒有工資,但時間久了也不會再想回去上班了。
同樣是這個道理。
1、無拘無束的生活節奏讓人上癮
你有“癮”嗎?
生活中,許多人都有“犯癮”的時候:
明知垃圾食品傷身,偏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想著只買必需品,結賬時卻拎回一堆閑置;
打算再看十分鐘劇就睡,回過神已天快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當一個人被痛苦的情緒纏得喘不過氣時,往往更容易一頭扎進那些會上癮的事兒里。
換句話說,放縱的行為就像個臨時的避難所,能讓人暫時從難熬的現實里抽離,躲開那份鉆心的疼。
辭職之后的生活,就像一個人工作很久的“避難所”。
32 歲的小李,在互聯網公司做了 5 年運營。
去年春天因為項目解散被裁員。
起初他慌得不行,每天刷招聘軟件到凌晨,可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焦慮了三個月后,他索性“躺平”了。
“一開始是破罐子破摔,后來發現,不用打卡的日子太爽了?!?小李說。
不用趕早高峰的地鐵,不用對著領導的臉色改方案,不用在午休時狼吞虎咽吃外賣。
他開始每天自然醒,上午澆花看書,下午去公園打羽毛球,晚上和朋友小聚,周末去周邊城市徒步。
三個月后,之前聯系過的公司發來錄用通知,薪資比之前還高,可小李猶豫了。
一想到要重新定鬧鐘、擠地鐵、被業績指標追著跑,他就渾身發緊,最后婉拒了錄用通知。
“就像穿慣了寬松的睡衣,突然讓你套上緊身西裝,每根骨頭都在抗拒?!?/p>
小李的話,戳中了很多長期不上班的人的心聲。
相關生活習慣調查顯示:
人的身體對“自由節奏”的適應力,遠超對“規律作息”的依賴。
當每天的時間表不再被會議、打卡、匯報切割,身體會逐漸形成新的生物鐘。
這種生物鐘里沒有“必須”和“應該”,只有“想”和“不想”。
就像小李,從最初的被迫休息,到后來主動享受這種無拘無束,身體早已把不上班當成了默認狀態。
這種情況下,上班帶來的約束感,反而成了需要克服的負擔。
2、心理上對價值感的重構讓人難以回頭
老周在國企做了 20 年會計,48歲那年,單位裁員,他拿著補償金回了家。
剛失業時,他天天悶在屋里,覺得自己成了“廢人”,見了鄰居都躲著走。
兒子看不下去,拉他學拍短視頻,記錄退休老人的生活。
起初老周很抵觸,覺得不務正業,可慢慢的,他拍的“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機”系列火了,評論區里全是夸贊。
有次去菜市場,賣菜阿姨認出他:
“你是不是那個拍視頻的周會計?我姑娘照著你的視頻教我用微信付款,太方便了!”
那一刻,老周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比在單位里天天對著報表時,更有用了。
現在的老周,每天研究腳本、拍視頻、回復評論,忙得不亦樂乎。
兒子托人給他找了個會計的兼職,他擺擺手:
“不去了,現在干這個,我心里踏實?!?/p>
心理學中有個“價值感遷移”理論——
當一個人在舊環境中長期得不到認可,一旦在新領域找到被需要的感覺,就會迅速把價值感的錨點轉移過去。
老周在國企時,每天重復著機械的工作,領導眼里只有數據,同事間只有客套,他就像一顆螺絲釘,存在感微弱。
可在短視頻里,他是被尊重的“周叔”,是能解決問題的“老師”。
這種被需要的快樂,比每個月固定到賬的工資更讓人上癮。
所以有人辭職后擺攤賣手作,有人失業后在家做烘焙,他們未必賺得比上班多,但那種自由的感覺,讓他們再也不想回到那個需要看別人臉色、被制度框死的職場里去。
《人間值得》里有句話: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就好?!?/p>
那些長期不上班卻不想回去的人,未必是逃避責任的懦夫。
他們中的很多人,不過是在一段不適合自己的生活里待久了,偶然掙脫后,才發現人生原來還有別的活法。
當然,不是說不上班就一定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沒有穩定收入的風險。
但我們或許該明白:上班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可生活的樣子,從來不止“上班”這一種。
無論是選擇重返職場,還是繼續在自由中尋找方向,只要是自己想清楚的路,能扛得住選擇的代價,就沒什么可指摘的。
畢竟,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最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