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7月20日電 題:香港安然應對臺風“韋帕”
中新社記者 香盧平
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20日撲向香港,從香港天文臺以南約50公里處掠過,給香港帶來狂風暴雨。在香港特區政府高效統籌、香港天文臺及時預警和社會各界協同防范下,香港安然有序度過此次臺風考驗。
7月20日,隨著臺風“韋帕”進一步靠近香港,香港天文臺當天9時20分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圖為香港堅尼地城海旁巨浪拍岸。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受“韋帕”影響,香港天文臺20日9時20分發出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直到16時1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俗稱“八號風球”),“十號風球”持續近7個小時。
這是香港回歸后,香港天文臺第六次發出“十號風球”,上一次發出該信號是在2023年9月應對臺風“蘇拉”吹襲期間,當時“十號風球”持續時間超過7小時。不過,相比“蘇拉”造成的損害,“韋帕”襲港期間影響明顯降低。
7月20日,臺風“韋帕”吹襲香港,香港天文臺當天9時20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圖為香港消防員在尖沙咀東部一道路上清理被吹倒的樹木。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特區政府高效統籌。近幾年,特區政府從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四方面,持續強化極端天氣應對能力。早在7月18日“韋帕”距離香港超過800公里時,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便主持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確保各相關部門做好應變部署。
臺風來臨前,特區政府工作人員在地勢低洼的鯉魚門等地落實防水浸措施。19日晚,特區政府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提前投入運作,香港各區臨時庇護中心亦提早開放,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支援。待20日傍晚“韋帕”逐漸遠離香港后,特區政府各部門迅速投入善后,盡快恢復城市正常運行。
其次,香港天文臺及時、頻密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同樣關鍵。1973年以來,香港天文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一號戒備信號”“三號強風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十號颶風信號”。1987年開始,香港天文臺會在發出“八號風球”之前的兩小時內發出預警信息,便于市民提前做好準備。
近年來,因應科技迅速發展和智能手機普及,香港天文臺推出“我的天文臺”應用程序,累計下載量超過千萬。臺風路徑、預警信息可直達每位用戶掌中,面對臺風,市民可做到心中有數。
7月20日晚,隨著臺風“韋帕”逐漸遠離,香港各行各業陸續恢復正常,在沿海和地勢低洼的鯉魚門一帶,未出現嚴重水浸情況。圖為鯉魚門一家商鋪的經營者在整理店面。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更重要的是,對年年經歷臺風季的香港市民而言,配合特區政府做好防范準備,早已成了深入人心的日常經驗?!绊f帕”來臨前,人們在住宅、商場門窗玻璃貼上交叉或“米”字形寬膠帶,以防玻璃在強風中破裂;大批民眾采買物資,做好“宅”在家中防風的準備;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動暫停正在舉行的第35屆香港書展;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香港機場管理局等公共服務機構亦紛紛及時發布相應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風雨中香港市民的守望相助也令人動容。有熱心私家車主在社交媒體上發起“義載”行動,免費接載因風雨阻隔不能回家的民眾。各區關愛隊、香港紅十字會等團體向居民派發清潔物資,協助設置擋水板,降低臺風帶來的損失,成為災害天氣中的溫暖力量。
隨著“韋帕”逐漸遠離香港,香港天文臺20日19時40分發布“三號強風信號”。雖然風暴漸遠,但香港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得到檢驗和提升、香港市民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再次彰顯,這座城市在風雨中積累起更強的治理韌性與民間默契。(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