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
1、2025年7月第4本(17.8W字 295頁);
2、2020年~至今,理財系列共計閱讀44本;
3、2025年目前共計閱讀43本(計劃52本)。
來了,馬上就十一點了,算是比較晚開始寫的一次。
昨晚我學到一個新知識,對我而言是冷知識,或許對有些人而言是熱知識——
打雷時不可以加油。
嗯,以前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昨晚快到加油站幾百米時狂風大作起來,剛進站停好車就有人過來立馬教了我這個知識點。
后來大概等了近20分鐘的樣子,風雨雷電幾乎都停了,油也就開始加了。
想想電車確實更好,有停車位的換電車一定會裝充電樁的吧?每次停好車想充電就充了。
今天本來打算去貼三伏貼,奈何還沒準備出門就又開始狂風大作+暴雨,沒去成。
下午的時候,我還目擊了樓下一棵我很喜歡的樹,殘忍地被大風吹倒了,之后就再也不敢再看了,非常恐懼要是再看的話,會不會再倒下一棵?
想起由此可以寫一篇奠文,名字就叫作:那棵樹去世了。
哈,還挺有感覺的是不?
說回本書,看完這本,我手里目前還有之前借過期很久的4本,這4本,都過期過3次了,每次都拿回去還了再借回來。
就是想看完再真正還回去,否則,總覺得有遺憾。
這本是一個日本人通過采訪一些書店后寫就得,14年前完結的,4年前翻譯成中文再版的。
和最近讀完的前面幾本寫書店的書不同,他只寫了日本的幾家小書店。
而且,不是那種大型連鎖書店或知名網紅書店之類,他更側重于對售書者的觀察、了解,這些書店里最小的也才3個多平方。
這么小,我都不知道老板怎么規劃布局,我家陽臺都不止這個點地兒啦!
我最喜歡的,是他對于一個舊村的女書店從業者的講述,這個小村子,才100人左右的規模,書店是女店長舅舅的,她是繼承而來的。
不知道為何,她把店主的名義給了自己的老公,自己只是做店長,也是唯一的售書者。
店也不大,一側是書,一側是日用商品等,書里寫的較多的,村民都是來買冰棍的。
我今年吃不沒吃過冰棍呢?我有點記不得了。
當然,書籍的區域略多于日用商品占用的區域,畢竟,店名就是個書店。
作者在見到女店長的老公之后,得知了女店長是不拿工資的“奇跡”。
為何稱為奇跡?因為這樣的一個書店,在這樣的一個山區舊村,存活已然是一個奇跡。
店長老公說還有其他奇跡,合稱“八大奇跡”,但其他7個奇跡,書里并沒寫。
因為這一章節,我腦海里也想起了五一期間去的沙溪古鎮的那間先鋒書店。
但,網紅書店,確實是不如那種更有人文、生活氣息的小書店。
看著看著這本書,我就搜起了一部電影投屏電視低音量播放起來,這部電影,叫《小森林》,韓版的。
我想象的,就是在這樣的村落里,有著這樣一間小書店。
有這樣一間小書店的村子,那里的孩子們,一定是很幸福地成長起來的吧~
除此之外,本書的重點其實還是圍繞書店的生存,以及售書者如何通過書架將一本本書傳遞到客人手里來寫的。
作者說,厲害的書店員,能通過閱讀憑借自己的經驗發掘出暢銷書,并結合作者或相關內容、話題提前做準備工作,從而引爆圖書銷量,提升店鋪營業額。
而大型連鎖書店,則一般通過總部的授意決定來定書、上架銷售。
作者認為這樣的模式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利于書店的生命,可也有人提示他,如果不這么做的話,出版商們也無法生存。
因此作者后來也理解了這樣的行為,沒有好與不好,只有是否適合。
讓讀書的人,自己去選擇,書店,只是作為一種存放書的載體,又又有何不可呢?
我好像從中也看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也跟隨他,一起理解了。
就這,今天不遛狗了,洗洗睡。
作者介紹:
里拉,90后,2018年創業,坐標廣東,從事人力資源行業。
閑時做做滴滴順風車司機,也和朋友開過兩家女裝店。
2020年3月開始碼字日更,5月29日正式買入第一只股票,至今仍行走在回本之路。
在這里,我會分享我的工作、生活、理財,以及看了些什么書。
目前,正在踐行每年52本書計劃(2023年圓滿達成,2024年農歷年前達成)。
如果喜歡我,期待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