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放棄少爺的身份,要娶一個雇農的女兒。家人得知后紛紛阻攔。張學思卻說:“我非她不娶。”
張學思是張作霖的四子,是張學良的胞弟,在家里人看來,他怎么也得娶一個名媛之類的,怎么能娶一個雇農的女兒呢?
像他這樣的家庭,雖然已沒有往日的輝煌,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對于門弟仍舊很看重。
是什么樣的緣由,讓張學思如此執著呢?
作為張學霖的四子,張學思從小身上就沒有公子哥的氣息,他8歲上學時,從不坐小汽車。13歲時,就離開家鄉外地求學。
在求學期間,張學思結識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王西征,張學思聰明好學,是王西征的得意弟子,在王西征的鼓勵下,張學思上北平求學。
張學思毅然放棄家中的優渥生活,只身來到北平。在北平的學習中,他認識了思想進步的王金竟。在王金竟的感染下,張學思也閱讀了一些進步書籍,結識了一些進步人士。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
在群眾抗日情緒的影響下,他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學唱抗日歌曲,立志要做逆行者,與自己現在的家庭劃清界限。
1933年,張學思加入我黨。自此,他與自己的家庭決裂。由于工作出色,1940年,張學思被任命為抗大東北干部隊的隊長。
一次,他在延安女子大學聽報告會,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個姑娘。
這個女子不僅長得亭亭玉立,而且非常上進。那個時候,在那樣的環境里,男子對女子的審美就是大膽,有思想,肯上進,信仰堅定。
正是姑娘在嘈雜的環境中專注的讀畫報的鏡頭,深深的吸引了張學思,并對她情愫暗生。
當時忙于聽報告會,張學思忘記了問姑娘的名字。為了再次有偶遇的機會,他又去參加了幾次報告會,但是卻沒有再遇到姑娘。
他通過老鄉顧大姐,打聽到姑娘的情況。
后來才得知,姑娘叫謝雪萍,出身于雇農家庭。因為家庭貧困,沒能入學堂讀書,后來外出做工。1938年,在八路軍廣州辦事處的介紹下,謝雪萍奔赴延安。第二年進入抗大,成為抗大的學生,并被評為先進分子。
圖|張學思與謝雪萍
得知顧大姐是謝雪萍的同學,張學思便央求顧大姐能幫忙牽紅線。
顧大姐為了幫同學考察一下張學思,是一時興起還是動了真感情。
她問張學思:“以你的出身,想娶一個名門名媛都毫不費力,為何要娶一個普通人家的姑娘?”
張學思語氣堅定的說:“結婚,就是去尋找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侶。謝雪萍雖然是普通人家的姑娘。她上進,思想覺悟高,比哪個名門閨秀都好。”
張學思的家人得知后,也紛紛阻攔,勸張學思娶一個名門閨秀。但是張學思卻說:我非她不娶。
就這樣,張學思和謝雪萍在顧大姐的牽線下開始了戀愛。
謝雪萍的女友得知張學思是張學良的弟弟,也好心提醒謝雪萍,擔心兩個人在一起不合適,不知道張學思婚后會不會暴露少爺脾性。
因為之前顧大姐并沒有跟謝雪萍提起過,關于張學思是張學良的弟弟的事。現在通過女友得知后,反而更佩服張學思能夠放棄少爺的優沃生活,走出大帥府,加入到抗日戰爭中來。她也暗自發誓,非他不嫁。
就這樣,張學思與謝雪萍跨越階級,走進了婚姻里。
婚后兩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張學思成為海軍少將,兩個人依然為了共同的信仰,相濡以沫。
張學思是從大帥府走出的共和國將軍,他敢于沖破階級,放棄優沃的少爺生活,接受先進思想的洗禮,娶雇農的女兒,無不體現著他的信仰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