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年,王莽正忙著為當皇帝鋪路。劉歆看這位表兄遲早登頂,忽然靈光一閃,若自己改名為“劉秀”,豈不是應了那“讖語”?以后那至高寶座不就是我的嗎?
所謂讖語,是古代民間或方士、儒生等編造的帶有神秘色彩的預言,秦漢時期頗為盛行,尤其與“讖緯之學”結合后,常被用來附會天命、為政治行動制造輿論。秦末最成功的案例,莫過于“劉邦斬白蛇”。
而關于劉秀的讖語,據說出自《赤伏符》,稱“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意思是說,劉秀會出兵討伐無道之人,到時候各方勢力都會卷入混戰,而劉秀終將取勝成為皇帝。
如今,劉歆見王莽野心膨脹,按照正常發展軌跡,篡漢是鐵板釘釘的事,那不就坐實了讖語中的“不道”之人嗎?他越想心里越熱乎,回到家中,就將自己的名改為“秀”。
那劉歆為啥認為自己是“天命之人”呢?
準確地說,相比正版劉秀,這哥們確實更像主角。一方面,他本就是漢室宗親,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后裔,家族世代在朝廷擔任要職,出身比破落戶劉秀尊貴得多;另一方面,他自幼聰慧,年少就因“通經學、善屬文”被漢成帝召見,后成了黃門郎,相當于皇帝的秘書。二十多歲更是隨父親劉向進入天祿閣,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這都已經不是少年天才了,而是貨真價實的國學大師。
而且,這個經歷也很好解釋了,他正是在藏書豐富的天祿閣接觸到《赤伏符》,知曉劉秀的讖語。但當時根本沒法“對號入座”,他自然是不信的,誰知王莽異軍突起,居然形成完美閉環。
有趣的是,改名后的劉歆,有意在推動“歷史”發展,極其配合王莽行事。
王莽公元9年順利奪得皇位后,扶龍有功的劉歆被封為“嘉新公”,位居“四輔”之一。接下來,他為新朝制定歷法,將太初歷改為“三統歷”;又考證“井田制”的古法,協助新朝推出“王田制”,可謂盡心盡責,只為靜待天命。
而在此時,南陽蔡陽的劉秀僅15歲,還跟著叔父在田間勞作,鄰居常打趣他:“文叔(劉秀字)不如你哥劉縯,整天就知道種莊稼。”
實際上,正版劉秀當時確實沒什么鴻鵠之志,他曾在長安太學讀書時,在街上看到京城治安隊長“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他那時最大的心愿,不過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說白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當個小官,娶個大美女。
公元21年,南陽大旱,餓殍遍野。劉秀的兄長劉縯散盡家財,拉起一支義軍,要“復高祖之業”。劉秀起初還勸兄長“亂世起兵,風險太大”,直到親眼看見新朝官吏搶糧殺人,才連夜回家,將耕牛賣掉換了兵器。這支草創的隊伍里,沒人會想到,這個騎牛上陣的青年,才是讖語真正的主角。
而在此時,劉歆或許是穩坐高位,早就忘了當初的雄心壯志,也或許是沒找到機會。誰曾想,自己還沒搞點事,兒子劉棻卻因參與“符命案”被王莽處死。白發人送黑發人那天,劉歆才明白,自己改名應讖不過是個笑話,在王莽眼中,自己不過是高級點的棋子。
為了報仇,也或是為了那一線可能,他聯系王莽的堂弟王涉,密謀“劫持王莽,歸政漢室”,最終計劃暴露,飲恨自殺。他至死都不知道,南陽有個真叫劉秀的青年,正帶著幾千義軍,以破竹之勢,向新朝發起沖擊。
昆陽之戰那天,劉秀率領的綠林軍約2萬,而王莽的新軍則達42萬之多。誰知,天空突然降下隕石,砸得新朝軍隊大亂,而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新軍被淹死的都超過萬人。最終,這位青年騎著戰馬沖在最前,槍尖挑著王尋的首級,身后義軍高呼“劉秀當為天子”,聲音震徹云霄。
那位改名應讖的劉歆,估計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求而不得的“天命”,最終落在一個種田郎身上。所以說,真正的天命,從不在名字里,而是在為誰而戰!
注:本故事為虛構演繹!劉歆改名應讖一事并不成立。一方面,《漢書?楚元王傳》記載劉歆在哀帝建平元年(前 6 年)改名秀,主要原因是為避漢哀帝劉欣的名諱。另一方面,王莽當時為了一步一步走到權力中心,營造的 “賢德” 形象深入人心,漢哀帝即位時,王莽集團跟與哀帝的母親丁太后的家族產生激烈權力沖突,特意請求退休蟄伏,劉歆不存在看王莽“不德”而改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