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界碑·國土邊防
——赴吉林、黑龍江支隊
挑戰極限,淬煉血性。7月5日-7月7日,支隊成員與空軍航空大學的飛行學員身著迷彩,穿行密林,共同進行為期48小時的野外生存訓練。野外生存訓練是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學員的訓練項目之一,是完全模擬飛行人員被迫跳傘,深入山林的野外生存科目。
“活下來,去戰斗”!實踐開始第一天,支隊成員們就乘坐軍車到達了野外訓練地點。伴隨著嘹亮的口號,支隊成員與空軍航空大學的飛行學員踏上征程,開始了極限48小時。
在漫長的兩天中,隊員們身負沉重的行軍背囊,在補給受限的情況下,運用野外生存技能,充分利用山地林間的資源,完成定向、索降、覓食、取水、取火、搭營等一系列繁重復雜的任務,安全抵達目的地。行程中隊員們仔細研究地圖,回憶經過的岔路口,慎重確定前進方向,以堅定的步伐穿越密林,走向前方。
靈活運用工具呼叫救援也是生存下去的必備技能。確認周圍安全后,隊員們手握求救的信號工具,毫不猶豫拉開引線,放出煙霧指引救援。紅色的煙霧彌漫在空氣中,為隊員們帶來了生存的希望。
面對敵人嚴密的搜捕,隊員們難免遭遇被俘的危機。面對危險,隊員們已經做好一切準備。鄭重寫下對祖國和家人的留言后,義無反顧地走進審訊室,接受嚴酷的刑訊訓練。
生存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崎嶇的斷崖阻擋了隊員們前進的道路。面對陡峭的崖壁,隊員們沉著地利用繩索,緊握繩結安全下降,直到雙腳穩穩地觸到崖底,不敢有絲毫放松。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壓縮干糧一塊塊減少。一天過后,隊員們的口糧已經告罄。在缺乏火種的情況下,隊員們進行鉆木取火,鉆桿與鉆板摩擦出燃屑和青煙,小心翼翼地將火星吹燃,并拾取干柴引燃火堆,用樹枝串起牛肉進行烤制,配上野果和壓縮干糧果腹充饑。
夜幕降臨,雷聲隆隆,隊員們用降落傘迅速搭起帳篷。雨點開始打在帳篷上,噼啪作響。隊員們在雷雨和蟲鳴聲中入眠,在帳內靜靜等待晨光再出發。
漫長卻充實的48小時,讓隊員們感慨萬千:
王 焜
寫遺書那個環節讓我靈魂都在震顫。趴在巖石上給親人和組織留言時,筆尖抖得寫不成字。可轉念想起來時的口號——“活下來,去戰斗”,突然就懂了飛行員們的信念。這48小時像被淬過火的刀,劈開了我過去的猶豫:青春不該只求安穩,為守護這片山河拼盡全力,才配得上這身迷彩!
楊琦志
嚼著酸澀野果充饑時,突然想起抗戰老英雄講他抗美援朝啃凍土豆的故事。當年他靠一把炒面撐三天,如今我們靠著一包壓縮干糧捱過兩天,竟像是接過了某種傳承。寫“戰時留言”時,我在信紙的最后一句莊嚴寫下“若為國故,死得其所”。林間暴雨聲中,這句話忽然有了千鈞重量——原來先輩拿命守護的山河,此刻就在我腳下生根,在我掌心發燙。
張 航
以前覺得荒野求生都是電視里的情節,這次親手用礦泉水瓶做凈水器才徹底服氣——松針、砂石、木炭層層鋪進去,渾濁的溪水居然真的變清了!鉆木取火時手都磨出水泡,可當火星‘噗’地竄起來,我們圍著火苗歡呼的樣子,這輩子都忘不了。原來壓縮餅干配烤野果也能吃出幸福感,更沒想到降落傘搭的帳篷真能扛住暴雨。兩天的訓練打磨了我身為學生的“嬌氣”,深深地激發了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通過本次野外生存訓練,隊員們深入體會了飛行學員的訓練生活,在野外的烈日與風沙中經受洗禮,在穿越山地叢林的路途中磨礪意志,更加堅定愛國本色,矢志為國奮斗!
素材 |“青春界碑·國土邊防” 赴吉林、黑龍江支隊
編輯 | 王焜 徐博文
審核|白玉鳳 王維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