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之間,人民幣發生巨變——從“對美元從快要跌破7.4”到“一度升至7.16”,從“華爾街投行一致悲觀預測的7.6”到如今的“7.0不是夢”。究竟什么變了?未來匯率的潛在客觀走勢如何?
6月開始,隨著中美談判緩和,人民幣就開啟了一輪對美元的升值行情,這也和亞洲貨幣升值潮同步,畢竟今年以來美元指數貶值幅度達到10%。
高盛也在7月初高調表示——預計美元/離岸人民幣未來三個月將緩慢下探至7.1,年底前降至7.0。一時間,“保7爭6”的預測不絕于耳。
事實上,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中國出口情況、美聯儲降息節奏等將成為主導因素。
美元反擊、歐元故事又講不下去了
上半年,歐元一度對美元大漲近14%,美國政策的反復和關稅大棒的折騰也加劇了這種行情,帶有情緒的歐洲投資者甩賣美元資產,持有大量美元敞口的亞洲出口商開始緊急結匯,加速了美元的貶值。
由于歐元在美元指數中的占比高達近60%,這也導致美元指數節節敗退,此前最低跌至96,累計貶值幅度一度超10%。然而,近期“強歐元”的故事有點講不下去了。
在特朗普的“刺激”下,向來“摳搜”的“火車頭”德國在上半年大筆一揮,表示要增加財政刺激力度,增加軍費開支,一度提振了各界對歐元區整體的財政刺激預期。
但政策邊際效應逐步顯現疲態,經濟數據并未持續改善,如制造業PMI、消費者信心等仍較低。
此外,德國預算赤字問題重新受到關注,財政空間被質疑。
歐洲的“國防熱”幾乎可以說是這個古老大陸上最接近美國科技行業淘金熱的現象。上半年,歐洲軍工股的表現已經超過了英偉達,而以國防為主題的基金也在不斷吸納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投資者押注未來更加危險的世界將帶來軍費開支的大幅上升。北約成員國已同意在未來幾年內將國防開支目標提高到GDP的5%,是目前水平的兩倍以上水平。
但問題來了:在許多國家已經為人工智能、再工業化以及能源轉型的巨額支出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這些軍費從哪來?除了德國這一顯著例外,許多歐洲國家的借債和稅收已接近投資者和選民的容忍上限。而削減福利國家規模?基本無望。
早年有“洗綠”(green washing,即綠色造假),現在外媒頗為戲謔地報道稱,歐洲出現了“國防投入造假”(defense washing)——作為歐元區債務率第二高、長期在國防支出上表現不力的意大利,提出了一個“創意”解決方案:把“國防”的定義拉伸到極限。
據報道,意大利官員正試圖將一項價值135億歐元(約合158億美元) 的計劃 ——一座連接西西里島和意大利本土的橋梁重新歸類為“國防投資”。
這歐洲故事反轉的背景下,此前被認為“完犢子”的美元近期節節翻升,交易員不禁感嘆,“歐元區果然還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畢竟缺乏創新、監管繁復、缺乏統一的財政聯盟,是歐元區難解的病癥。
截至7月17日,美元指數已連續多日上漲,這是今年最長的漲勢,累計漲幅超2%。美國6月CPI數據高于預期,降低了美聯儲9月降息的可能性。
還要看美聯儲臉色
未來,美元指數的走勢將主導市場,尤其是它決定了人民幣的走向。其中,除了歐元的影響,美國自身因素(降息節奏)至關重要。
盡管美國6月的核心通脹率同比增幅略低于預期,為2.9%,但仍遠高于美聯儲2%的目標。聯邦基金期貨目前定價9月降息的可能性僅為53.5%,低于早前的59.3%。
可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今年始終無視特朗普的“威逼”和“下臺威脅”,有他自己的一套邏輯——此前關稅效應并未顯現,前期美國商家囤貨、加庫存的行為一度還導致了降價效應,但6月的通脹數據也顯示,關稅并非毫無影響——在6月的數據中,家居用品價格環比大幅上漲1.0%,遠超整體通脹,而家具正是關稅瞄準的重要品類之一。
同時,家電價格環比上漲1.9%,也是一個異常高的讀數,家電也是典型的受關稅影響的商品。這可能成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不愿為降息松口的佐證。
6月的數據可能只是開始,關稅進展如何仍待觀察。但當前降息預期掉頭向下,給了美元指數支撐。
華爾街人士普遍對筆者表示,美國在第一季度的進口激增,看起來是因為企業趕在關稅上升之前,提前進口了大量商品。這導致它們現在庫存很高,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依靠這些庫存運營。
一旦庫存耗盡,不排除通脹會開始傳導。進入7月,企業可能需要開始補貨,重新進口商品。通脹上升可能只是時間問題,關稅最終會對企業產生影響??紤]到美國經濟增長仍然相當不錯,企業會把相當一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另一個因素也可能推升通脹,即移民政策。當前,美國正在加大對非法移民的打擊和遣返力度,這正在導致一些關鍵行業出現勞動力短缺,這些行業對移民勞動力的依賴非常嚴重,比如建筑業、農業、養老護理等。而用本地勞動力替代這些外籍勞動力并不容易,這有可能引發工資上漲壓力,進而傳導到通脹上。
目前,美元指數從早前的96附近回升到了98.2?,F在看來美元指數很有可能升到99,如果該點位告破,100關口就在眼前。
特朗普的“嘴仗”如何影響美元
此外,早前各界擔心特朗普要開除鮑威爾,可能會影響美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美元一度因此而大跌。但這種擔憂近期也有所緩和,因為特朗普可能只是“打嘴仗”。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分割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觀念就深入人心。因為美國政府往往比較短視,為了爭取選票、贏得連任、爭取政績,往往傾向于采取擴張性的政策,如果此時貨幣政策再肆意寬松(低利率、放水),就容易導致通脹。
20世紀70年代這種擔憂達到頂峰。當時,卡特總統任命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為了抗擊雙位數的“通脹虎”而激進加息,導致卡特沒有能夠連任。
從制度設計上,總統很難干預美聯儲,因為美國本身就設定了很多防火墻和制度保障。例如,不論總統提名誰做美聯儲主席,都需要參議院多數通過。貨幣政策也不只是美聯儲主席做主,美國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一共有19個成員,對利率有決策權的投票成員就有12個人,主席只是其中之一。
特朗普威脅要任命“影子主席”,這可以發生在2026年的1月底,因為美聯儲某理事的任期結束,特朗普就可以任命新的人選。再到2026年5月,鮑威爾任期也將結束,屆時特朗普可以提名新的美聯儲主席人選。要知道,鮑威爾當年也是特朗普欽點的人選,但如今仍“不歡而散”,未來的美聯儲主席能否讓特朗普如愿,其實仍要看美國的經濟運行狀況和通脹走勢。
特朗普認為,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應該比現在低300個基點,也就是在1.25%~1.5%的區間。在他看來,美聯儲的高利率白白地讓美國政府每年增加了3600億美元的再融資成本。
歐洲央行自去年6月至今已經降息8次,三大利率已經回落到了2.00%~2.40%,這或許讓特朗普更為焦躁。
不過,美國的經濟也已經出現放緩跡象。當前,華爾街大行普遍認為,今年9月后將成為美聯儲開始降息的窗口期,未來可能累計降息6~7次,終極利率可能在3.25%附近。
人民幣將跟隨美元
主流交易員也對筆者表示,未來人民幣很大概率將跟隨美元的走勢,但波動幅度并不對稱,可能美元指數走強1個單位,人民幣對美元只會貶值1/5個單位左右。原因在于,中國央行或仍將維持中間價的穩定偏強,應對未來可能的不確定性。畢竟關稅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當地時間7月15日,特朗普稱關稅征收將于8月1日開始。 投行人士對筆者提及,風險在于,隨著美國關稅收入增加,且美股重新突破歷史新高,經濟受到的影響可控,這可能會助長特朗普在關稅方面的行動勢頭。 整體來看,對于人民幣而言,美元的走勢最為關鍵。
也就在7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表示,中國不尋求通過匯率貶值獲取國際競爭優勢。近期,中間價仍顯示出了央行的維穩意圖(調強人民幣近200點、中間價來到7.14附近的近一年低點),但離岸人民幣的即期交易價格最近明顯開始偏弱,這也不難體現近期市場對關稅不確定性的擔憂。
未來,中國的出口形勢也可能對匯率造成較大影響,畢竟出口的創收是“真金白銀”。數據顯示,6月出口反彈,但機構預計,下半年出口或有所放緩,因:前期積壓訂單出清,高關稅依然存在,小包裹豁免政策取消,美國對轉口貿易加大打擊力度等。
出口商的行為變化也值得觀察。目前中國出口商仍將大量的收入以美元存款形式保留。據巴克萊估算,自2023年以來,出口商持有的美元總額已達到7000億美元。不過,這些美元資產未必都會被轉換為人民幣。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尋找其他出路,例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供應鏈多元化和海外資源配置方面加大投入。
因此,中國企業或仍會繼續持有美元資產,但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繼續下跌至7.10~7.15以下,最多也可能有1000億美元被轉換成人民幣,這可能進一步推動匯率下探至7附近。
因此,未來人民幣的走勢除了要觀察美聯儲政策、美元的變化,還要觀測出口商的行為變化,而7.1能否被持續突破,則頗為關鍵。
No.645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Irene Zhou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