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到三國,是不是都覺得特別憋屈?尤其是聊到蜀漢。曹操那邊,官二代創業,家底厚;孫權更別提了,妥妥的繼承者,守著父兄打下的江山。唯獨劉備,一個賣草鞋的,硬生生從人堆里殺出一條血路,那份辛酸和艱難,放眼整個歷史都找不出幾個。
可就是這么一份來之不易的家業,到了他兒子劉禪手里,說沒就沒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成了千古笑柄,也成了無數“蜀粉”心里拔不掉的刺。大家伙兒總愛把鍋甩給幾個人:諸葛亮北伐,把家底折騰空了;姜維繼承遺志,更是窮兵黷武,加速了滅亡。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為什么當鄧艾的大軍兵臨城下時,劉禪連抵抗一下的勇氣都沒有,直接開城投降了呢?
答案藏在一場慘烈的戰役里,一場幾乎被后世忽略,卻決定了蜀漢國運的血戰——綿竹之戰。這一仗,打掉的不僅僅是蜀漢最后的精銳,更是打斷了整個國家的脊梁骨。因為戰死在綿竹城下的,幾乎是蜀漢開國元勛的第二代、第三代。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轉移國內的政治壓力,搞了一出“伐蜀”的大戲。鐘會率領十幾萬主力大軍,浩浩蕩蕩地從正面進攻,目標直指漢中。而蜀漢這邊,大將軍姜維帶著幾萬兵馬,硬是在劍閣天險,把鐘會的十幾萬大軍死死地擋住了。
說姜維是庸才,那真是冤枉他了。鐘會那是誰?曹魏后期的頂級名將,帶著十幾萬人,愣是啃不下姜維這塊硬骨頭,甚至都動了撤軍的念頭。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又是一次無功而返的北伐時,一個叫鄧艾的狠人,干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他帶著三萬精兵,繞開了劍閣,走上了一條幾乎沒人走過的絕路——陰平小道。七百里無人區,懸崖峭壁,硬是被他帶著軍隊給翻過來了。
這一下,就等于一把尖刀,直接捅進了蜀漢毫無防備的腹地。
消息傳到成都,整個朝廷都炸了鍋。劉禪慌了,趕緊把能調動的兵力都派出去。領兵的是諸葛瞻。
這擔子,太重了。
諸葛瞻是個什么樣的人?史書上說他“工書畫,強識念”,是個典型的文人、藝術家,才思敏捷,記憶力超群。他是諸葛亮的兒子,這個光環太大了,大到所有人都對他寄予厚望。可他爹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才八歲。他爹南征北戰的時候,他在成都讀書、當官、娶公主,過的是太平日子。
他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更沒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現在,蜀漢的命運,突然就壓在了他這個“軍事實習生”的肩膀上。
他帶著成都最后的精銳部隊,號稱“羽林軍”,迎戰鄧艾。說實話,這仗從一開始就不好打。鄧艾手下那三萬人,是跟著他從懸崖上滾下來的亡命徒,一個個都殺紅了眼。而諸葛瞻手里的兵,雖然也算精銳,但更多的是守衛京城的儀仗隊,沒經歷過這種生死血戰。
果然,第一回合,諸葛瞻就犯了兵家大忌。他到了涪縣,面對下屬黃崇“搶占險要”的建議,猶豫不決,錯失了最佳的阻擊機會。他害怕鄧艾繞過去,結果鄧艾真的就繞過去了,直撲綿竹。
綿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門戶。
退無可退的諸葛瞻,終于被逼出了血性。當鄧艾派使者來勸降,許諾封他為瑯琊王時,諸葛瞻怒斬來使,拔劍出城,準備決一死戰。
綿竹城下,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爆發了。
這一戰,站出來拼命的,不只是諸葛瞻。看看那份陣亡名單,你就明白劉禪為什么會絕望了。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他帶著軍隊沖鋒陷陣,最終力竭戰死。臨死前,他悲憤地喊道:“我上不能制衡黃皓,下不能抵御鄧艾,活著還有什么臉面!”他后悔,后悔沒有早點除掉那個禍國殃民的宦官黃皓,后悔自己沒能守住父親留下的基業。這是一個英雄之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悲愴與自責。
諸葛亮之孫,諸葛尚。
諸葛瞻的兒子,當時只有十幾歲。看到父親戰死,這個少年沒有逃跑,而是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們父子兩代,深受國恩,如今大難臨頭,無力回天,還有什么臉面活下去!”說完,拍馬沖入敵陣,戰死。諸葛一家,滿門忠烈,血灑疆場。
張飛之孫,張遵。
他是張飛的孫子,在朝中擔任尚書。尚書是文官,但他繼承了爺爺的勇猛。他跟隨諸葛瞻一起出征,在綿竹城下,與魏軍奮勇搏殺,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想當年,他爺爺張飛在長坂坡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兵。如今,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張家的忠勇。
趙云之子,趙廣。
趙云的次子。雖然史書記載他是在沓中跟隨姜維作戰時戰死的,但同樣是在這場伐蜀之戰中犧牲的。他爹趙子龍,七進七出,一身是膽。他也沒有給父親丟臉,戰死沙場,馬革裹尸。趙家的槍,最終也斷在了沙場上。
黃權之子,黃崇。
黃崇的身份比較特殊。他爹黃權,當年夷陵之戰后,因為退路被斷,不得已投降了曹魏。但黃權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心系蜀漢。而他的兒子黃崇,留在了蜀漢,官至尚書郎。當諸葛瞻猶豫不前時,正是他痛哭流涕,力勸諸葛瞻搶占險要。在綿竹,他激勵將士,奮勇殺敵,最終戰死。他用生命,洗刷了父親投降的“污點”,證明了黃家的忠誠。
李恢之侄,李球。
李恢是誰?當年跟著劉備入川,后來平定南中,是蜀漢的功勛重臣。他的侄子李球,官至羽林右部督,是禁軍的統領。他也跟著諸葛瞻一起,戰死在了綿竹。
你看看這份名單,諸葛亮、張飛、趙云、黃權、李恢……這都是誰?全是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元勛!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孫子,這些蜀漢政權的“繼承者們”,在這場亡國之戰中,幾乎被“一鍋端”了。
他們是蜀漢的“官二代”、“官三代”,是這個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不是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绔子弟,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都選擇了用最剛烈的方式,與國同休。
現在,你再回到成都,站到劉禪的位置上想一想。
外面,鄧艾的虎狼之師已經兵臨城下。城里,能打的、敢打的、能代表主戰派的功勛之后,全都在綿竹戰死了。朝堂之上,還剩下誰?剩下一群主張投降的文官,以光祿大夫譙周為首,天天在你耳邊吹風:“咱打不過的,投降吧,還能保全百姓和宗廟。”
姜維的主力大軍遠在劍閣,鞭長莫及。成都城內的兵力,已經隨著諸葛瞻的陣亡而消耗殆盡。最重要的是,精神支柱塌了。開國元勛的后代,是蜀漢政權合法性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他們的集體陣亡,對整個蜀漢朝廷的心理沖擊是毀滅性的。
這時候的劉禪,他還能怎么辦?是帶著一群文官和老弱殘兵去跟鄧艾的亡命徒拼命,落得個城破人亡、玉石俱焚的下場?還是選擇投降,至少能保全成都一城的百姓,保全劉氏的血脈?
這是一個無比艱難,也無比現實的選擇。
蜀漢的滅亡,是一個復雜的悲劇。它亡于國力衰退,亡于人才斷檔,亡于地理劣勢。但綿竹之戰,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流淌在綿竹城下的,是蜀漢開國英雄們最后的血脈,也是這個悲情王朝,最后的尊嚴和勇氣。
英雄的后代,用他們的死,打光了蜀漢的最后一顆子彈。而活下來的君主,背負了所有的罵名。
參考文獻:
- 陳壽(西晉):《三國志蜀書》
-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魏紀》
- 常璩(東晉):《華陽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