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廚房的紗窗總掛著水珠,窗臺上老話:頭伏不補,伏天受苦!入伏后,多吃3道“扶陽菜”的薄荷蔫了又挺,這是三伏天到來的信號。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說"頭伏不補,伏天受苦",那時不懂,如今看著鏡子里因熬夜冒出的痘痘,才明白老話里的智慧,
三伏天是給身體"充電"的黃金期,補對了能養足陽氣,安穩度夏。
《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三伏天雖熱,卻是人體陽氣最浮于表的時候。
就像井水在夏天最冰涼,此時體內反而容易積攢寒濕。鄰居張嬸去年伏天貪涼喝冷飲,結果入秋后關節疼得直揉膝蓋,這就是陽氣受損的教訓。
現代醫學也發現,夏季人體基礎代謝加快,但空調冷飲會讓脾胃虛寒。
就像給手機邊充電邊用會發熱,三伏天若不補養,秋冬就會"電量不足"。
此時吃對食物,就像給身體裝個"散熱板",把寒濕排出去,把陽氣存進來。
紅棗黃鱔煲:
上周在菜場碰到賣黃鱔的王叔,他邊剖魚邊念叨:"伏鱔賽人參,這時候的黃鱔最補。"選手指粗細的活鱔,讓攤主現場處理干凈。回家后:
鱔段用姜片、米酒爆炒去腥
加入6顆寧夏枸杞棗,倒熱水沒過食材
小火慢燉30分鐘,撒把蔥花出鍋
這道菜的關鍵在配伍:黃鱔性溫,能補中益氣;紅棗健脾,讓營養吸收更順暢。表弟去年三伏天常吃,原本總喊冷的手腳,現在打籃球都不怕吹電風扇了。
紫蘇羊肉湯:
同事小林總說夏天吃羊肉上火,直到看了中醫才明白:三伏天人體外熱內寒,就像冰層下的活水。上周教她做:
羊肉冷水焯水,撇凈浮沫
加紫蘇葉、姜片,倒半瓶啤酒去膻
砂鍋慢燉1小時,撒白胡椒粉調味
紫蘇的辛香能化解羊肉的燥,喝完湯出點細汗,反而覺得渾身輕松。小林現在每周喝兩次,說以前空調房待久了的頭疼毛病好多了。
蒜香空心菜
樓下李阿姨種空心菜有訣竅,她說:"這菜叫'抽筋菜',得配大蒜才不傷陽。"做法簡單:
空心菜取嫩尖,蒜末爆香后大火快炒
臨出鍋淋少許米酒,撒點糖提鮮
空心菜性涼,但蒜的辛溫能中和寒性。上周帶這道菜去野餐,朋友吃完直夸清爽,關鍵是不像其他涼菜吃多了胃里發涼。
三忌:
冰鎮西瓜當飯吃(傷脾胃陽氣)
深夜擼串配冰啤(加重體內濕熱)
蔬果代替主食(導致氣血不足)
三宜:
晨起喝碗姜棗茶(引陽氣上行)
午間吃碗茯苓粥(祛濕不傷陰)
傍晚嚼幾粒枸杞(養肝血明目)
昨天路過小區花園,看見張大爺在打太極,他說:"以前總覺得養生是老年人專利,現在才懂,順應天時吃飯睡覺,比吃什么補品都強。
"三伏天的陽光,就像天然的"扶陽罐",配合這三道菜,把陽氣收進身體里,等秋風起時,自會感受到這份積淀的力量。
您家夏天必吃哪道菜?
是奶奶的綠豆湯,還是媽媽的涼面?歡迎留言分享,咱們一起把老祖宗的智慧,過成熱氣騰騰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