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游客在大吉巷拍照打卡。吳思瑜 攝
商業新地標不僅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更是激發消費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前不久發布的《北京市擴大時尚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北京市要打造全球時尚消費品首發中心,推動商圈商街商場改造提升,鼓勵商業運營主體吸引首店、旗艦店、概念店落戶,引領形成更具韌性和創意的消費生態。同時,方案還強調“將街區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深入挖掘特色商業街區歷史文化內涵,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中海大吉巷率先“出圈”。作為剛剛在今年5月開業的街區更新項目,大吉巷在原有胡同和四合院的基礎上融合文化展陳、城市森林、文創零售與首店首展,迅速成為“網紅新地標”。記者走訪現場看到,不少外地游客、本地市民、網紅主播在街區中拍照打卡,感嘆“像是走進了一座京味文化體驗館”。
城市更新與街區“活化”同步推進
中海大吉巷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騾馬市大街,是北京市中軸線申遺后首個標志性城市更新工程,街區歷時九年改造,在保留康有為故居、《每周評論》舊址等文保建筑基礎上,通過非遺工藝修復14處四合院,打造集商業、文化、生態于一體的復合街區,是北京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重點項目。開業同期,街區推出“絲路文明展”“馮唐藝術展”等文化展覽,成為游客能夠“邊逛邊讀史”的文化空間。
圖為游客在參觀展覽。吳思瑜 攝
“我在網上刷到這里有康有為故居,還有一些文化展覽,所以想帶孩子過來逛逛,感覺很少能在一個商業街區里看到這么多文化展覽,像是一個開放式博物館。”一名游客表示,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坐落在四合院里的商場,“既像看展,又像在老胡同中散步,體驗非常特別。”
此外,街區內建設1.2萬平方米的城市森林綠地,不僅提升了整體環境的生態舒適度,也成為孩子玩耍、寵物休憩、市民納涼的公共活動空間。“這里是寵物友好街區,我看到很多遛狗的、帶娃的、讀書曬太陽的,真正是文化、自然與生活三合一。”一位附近居民感慨。
多元業態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
如果說文化展陳是“精神骨架”,那么消費體驗則是激發街區活力的“現實肌理”。在商業布局上,街區引入150余家品牌商戶,其中首店、定制店占比超過50%,涵蓋北京小吃、米其林美食、原創服飾、家居生活、寵物友好店鋪等多元業態,成為“首店經濟”在北京市西城區的集中展示地,也為南中軸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融合探索出新樣本。古都文脈與當代生活方式在這里自然交融,形成獨特的消費體驗場景。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街區中充滿東方美學意趣的空間設計吸引不少游客駐足拍照,尤其是用餐時段,一些餐館門前都排起了長隊。在街區最受歡迎的下沉廣場,不同風格的餐廳與咖啡館比鄰而建,營造出濃厚的社交氛圍。“我最喜歡這里花朵造型的裝置藝術,坐在周圍的咖啡廳曬曬太陽,很放松。”一位消費者說道。
與此同時,也有消費者指出目前街區在業態構成上仍有優化空間,比如,餐飲比例偏高,零售類尤其是服飾、美妝品牌相對較少,逛的內容還不夠豐富。還有消費者反映,部分門店存在裝修氣味較重、候餐等待時間長等問題,建議加強運營調度和空間通風管理,以提升整體體驗感。
期待更多“有故事”的特色商業街區
大吉巷的走紅展現出“歷史街區+文化體驗+沉浸消費”組合釋放出的巨大潛力,也引發社會對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從成都寬窄巷子、廣州永慶坊到西安大唐不夜城,全國已有多個歷史街區嘗試“文化+商業”融合模式,但也不乏“紅極一時、熱度難續”的案例。
“街區要‘活’起來,不能靠一時熱鬧,更不能過度商業化。”有專家指出,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找到生活的延續。特色街區建設需避免商業同質化、文化空心化,要構建長效機制,在“人、物、場”的多維度融合中找到城市更新的底色和溫度。
大吉巷雖然實現了“開門紅”,但未來如何走得更穩、更久,如何讓大吉巷這類街區從“打卡地”變為“生活地”“精神地”,仍需機制上的持續探索。在北京市“首店經濟”“時尚引領”“文化創新”的新框架下,這樣的實踐越多越深,才越有可能真正推動消費提質升級,撬動內需潛能。
文|記者 趙 曦 □ 吳思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