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特朗普力推的一項法案通過了,這個法案引發輿論的點在于削減科研經費,要知道,當今世界的競爭,是要靠實力說話的,而實力來源之一就是科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怎么搞科研。
再加上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驅逐外籍學生事件,特朗普的這些舉動讓人看不懂了。
法案背后
特朗普這項法案的通過,直指美國科研命脈,國家科學基金會預算被削去55%,從90億美元驟降至40億美元,37個專業分部被強制合并為5個“國家戰略重點”,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等長期研究領域首當其沖。
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間接成本率從28%被壓至15%,每年40億美元的研究血液被抽干,NASA科學預算從73億腰斬至39億,深空探測計劃淪為墻角的積灰圖紙。
更兇險的是對外籍學者的清洗,法案通過前,特朗普政府已強行撤銷千余名中國留學生在敏感領域的簽證,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顯示,五年內超過2萬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其中60%流向中國。
此次行動導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600項臨床試驗因資金斷供停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招生縮減65%,《自然》雜志調查中94%的美國科學家對未來感到悲觀。
截然不同的中方態度
然而當美國實驗室陷入沉寂,中國實驗室的儀器正高速運轉,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沖上7800億美元,基礎研究投入占比連續五年攀升,《自然指數》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前十的科研機構中,中國已占據八席,高質量科研貢獻份額甩開美國。
在各方當努力下,中方科技成果的井噴式呈現,當美國關閉合作大門時,中國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科技共贏生態,2024年歸國科學家申請“國家級人才計劃”數量激增40%,山東省推行的研發包干制讓95%項目實現經費自主調劑,創新活力從制度裂縫中噴涌而出。
削減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效率優先”策略暴露出致命短視,因為科研霸權從來不是靠省錢能守住的,歐洲迅速啟動“綠色通道”搶奪流失人才,香港大學向哈佛學生提供轉學獎學金,印度理工學院科研產出年增17%美國此舉不僅推開了人才,更放棄了半個世紀的科研霸權。
戲劇性的是,特朗普在簽署法案后突然對中國連退三步,24小時內,他公開感謝中國協助遏制芬太尼流通,解禁英偉達H20芯片對華出口,財長貝森特更暗示延長中美關稅休戰期。
商人總統的算盤打得精明,芬太尼危機需要中國合作,稀土斷供風險需松綁科技制裁緩解,關稅戰僵局則需“靈活截止日”留后路。
英偉達CEO黃仁勛此前力諫“將中國市場讓給本土對手是嚴重錯誤”,因為中國擁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失去這片土壤等同于埋葬美國技術標準。
當特朗普還在為自己力推的法案通過而感到慶幸時,殊不知,自己親手遞刀砍向了美國科研根基,更可悲的是美國還在稱“把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卻忘記了科研霸權從不靠饋贈獲得,如今中國科技實力的取得靠的是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汗水。
參考資料
美參議院通過削減90億美元資金法案,“特朗普又贏了” 觀察者網2025-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