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年前,默克爾在《時代周報》扔下一句話:"俄烏沖突只能在談判桌上結束。"當時多少人把這當成老政治家的天真幻想。
可你看現(xiàn)在,2月18日美俄在利雅得關了4個半小時的門,俄方開始主動放停火信號,連特朗普的態(tài)度都開始松動了。這老太太的預言真的一步步在應驗。
到底是什么力量讓打紅了眼的各方開始琢磨和談這回事?這場號稱"世紀沖突"的戰(zhàn)爭真的要迎來拐點了?
這個被嘲笑的預測,正在狠狠打臉全世界
2022年12月,默克爾那句預測剛出口,網(wǎng)上就炸了鍋。
當時俄烏正打得不可開交,哈爾科夫到赫爾松戰(zhàn)火連天,難民潮席卷整個歐洲。
誰會想到一個剛退休的老太太,居然敢在這種時候說"沖突只能通過談判解決"?網(wǎng)友們的評論可不客氣。
"又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政治家。""典型的德國式天真。"
連專業(yè)媒體都在質疑她的判斷。
可是三年過去了,現(xiàn)實開始為這位鐵娘子作證。
2025年2月18日,美俄兩國總統(tǒng)在利雅得進行了4.5小時的閉門會談。
這可是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美俄之間的首次正式高層雙邊接觸。會談結束后雙方確認將啟動三個機制。
恢復兩國大使館正常運作,成立專門談判小組,探討戰(zhàn)后經(jīng)濟合作可能。
更讓人意外的是,俄方的態(tài)度開始出現(xiàn)微妙變化。
4月28日,普京宣布實施短暫停火,為期三天。
雖然只是象征性的,但這可是俄方主動釋放的和解信號。
俄羅斯外交副部長里亞布科夫的話更耐人尋味:"我們不排斥平等對話,但別指望我們單方面讓步。"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可以談,但得按我們的規(guī)矩來。
連一向強硬的特朗普態(tài)度都在松動。
2月12日他先給普京打電話,一個半小時的通話。
然后才跟澤連斯基聊了一小時。
這個先后順序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在華盛頓的新戰(zhàn)略里,俄羅斯更重要。
默克爾當年看到的,正是這種理性回歸的必然性。
三年血戰(zhàn)的賬單:誰都交不起了
說白了,這場仗打到現(xiàn)在就是在比誰更能燒錢。
三年下來,各方的錢包都快見底了。
烏克蘭的傷痕已經(jīng)深刻到骨髓,超過800萬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
國家基礎設施幾乎癱瘓,經(jīng)濟已處于崩潰邊緣。
就連今年7月5日的空襲,也讓基輔再一次陷入火海。
造成2人死亡、31人受傷。
這樣的轟炸,在過去三年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俄羅斯也絕非毫發(fā)無損,雖然在頓巴斯方向取得了些許推進。
但幾乎是用一波又一波的精銳部隊換來的。
新兵訓練滯后、前線耗損慘重,俄軍高層更是頻頻遭受烏方"斬首式"襲擊。
在西方陣營中,美國的態(tài)度轉變尤其引人注目。
拜登政府時期一直堅持"沒有烏克蘭的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和平"。
可隨著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這條底線被徹底改寫。
2月28日白宮的那場會談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特朗普與副總統(tǒng)萬斯對澤連斯基態(tài)度強硬,頻頻打斷其發(fā)言。
甚至直言"你現(xiàn)在沒有牌,站在我們這邊才有牌"。
美國總統(tǒng)在公開場合如此訓斥烏克蘭領導人,震驚世界。
這也暴露出華盛頓戰(zhàn)略調整的真實意圖。
更要命的是,美國的軍火庫存也告急了。
雷神公司CEO坦言,向烏克蘭提供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已接近庫存極限。
僅標槍導彈的援助數(shù)量就相當于美國五年的產(chǎn)量。
雖然美國國防部已經(jīng)授予包括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總計超過60億美元的補給合同。
但恢復生產(chǎn)到預期水平仍需較長周期。
歐洲更是苦不堪言,能源還離不開俄羅斯,通脹壓著老百姓喘不過氣。
歷史這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真相
默克爾的政治智慧不是憑空來的,她對歷史的理解太深刻了。
還記得《明斯克協(xié)議》嗎?
在她退休后出版的新書《自由:回憶1954–2021》里,默克爾坦然承認了一個驚人事實。
當年她與俄烏斡旋達成的《明斯克協(xié)議》,從一開始就是為俄羅斯"設的局"。
其真實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實現(xiàn)和平,而是為了拖延時間。
她毫不避諱地寫道:"正是這個協(xié)議為烏克蘭爭取了寶貴的八年時間。"
讓烏克蘭軍隊得以完成現(xiàn)代化改革,為2022年之后能夠頑強抵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普京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直言自己"被欺騙了"。
但默克爾認為自己并沒有錯,不會為任何事道歉。
這就是真正外交家的智慧:既要解決當下問題,也要為未來布局。
再看看朝鮮戰(zhàn)爭的歷史,打了三年最后還不是得坐下來談?
1950年戰(zhàn)爭爆發(fā),各方都以為能速戰(zhàn)速決。
結果打了整整三年,傷亡慘重,經(jīng)濟拖累巨大。
到了1953年,所有人都筋疲力盡了,這才在板門店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
戰(zhàn)爭的本質就是消耗,當消耗超過承受能力時,理性必然回歸。
古巴導彈危機也是如此。
1962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加勒比海對峙,核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但最終還是通過秘密談判化解了危機。
因為兩國領導人都明白,核戰(zhàn)爭沒有贏家,只有毀滅。
歷史一次次證明:再激烈的沖突,最終都要回到談判桌。
軍事手段只能改變態(tài)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真正的和平,只能靠政治智慧和外交努力來實現(xiàn)。
默克爾看透的,正是這個亙古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
和平的曙光出現(xiàn)了,但荊棘還在前方
話說回來,談判桌是擺出來了,但真正坐下來還早著呢。
橫在各方面前的障礙,像山一樣高。
首先是領土歸屬問題,這是最大的死結。
俄方堅持任何談判都必須承認"俄羅斯新增的地緣政治現(xiàn)實"。
翻譯過來就是:克里米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這些地方,歸屬問題免談。
4月27日,特朗普稱澤連斯基可能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做出讓步。
不久后烏方立即否認,并強調"不承認任何暫時被占領土"。
這就是典型的針尖對麥芒,誰都不肯先退一步。
第二個死結是安全保障機制。
烏克蘭堅持要求加入北約,或獲得類似北約第五條款的安全保障承諾。
俄羅斯絕不可能接受這種安排。
普京早就明確表態(tài),北約東擴是俄羅斯的紅線。
第三個難題是經(jīng)濟重建的資金缺口。
烏克蘭戰(zhàn)后重建成本初步估算高達數(shù)千億美元。
美歐都不愿獨自承擔,俄方更不可能主動埋單。
如今烏克蘭的礦產(chǎn)資產(chǎn)已大部分抵押給美國貝萊德公司。
換取軍火與援助,一場"賣國換彈"的悲劇正在悄然上演。
第四個障礙是戰(zhàn)爭責任追究問題。
西方國家堅持懲罰俄羅斯的戰(zhàn)爭罪行,而俄方則堅決反對任何"審判式"的先決條件。
更難的是情感上的創(chuàng)傷。
三年血戰(zhàn)后,仇恨與不信任如山般橫亙在談判桌上。
不過,中國的角色越來越關鍵了。
作為與俄烏兩國都保持良好關系的大國,中國始終堅持支持政治解決危機。
外交部發(fā)言人多次表示,中國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
中國的外交策略為國際局勢注入了一份穩(wěn)定,也讓世界看到東方智慧在和平進程中的作用。
短期來看,各方還得繼續(xù)"邊打邊談"這種尷尬游戲。
中期來看,談判桌會越來越熱鬧,但真正的協(xié)議還遠著呢。
長期來看,和平會來,但代價比想象的更大。
默克爾的預測或許會應驗,但其兌現(xiàn)的方式,注定要通過一場慘烈的消耗戰(zhàn)。
結語
真正的政治家不是預測家,而是看透人性的智者。默克爾的厲害在于讀懂了人心。
和平會來,但路還很長。這場"世紀沖突"教會了世界一個道理:理性比情緒更值錢。
面對復雜的國際沖突,你覺得是政治智慧更重要,還是軍事實力更管用?聊聊你的想法。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