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廣東人松弛感的話題時常都被各大網絡傳媒拿來討論,不得不說,論松弛,廣東人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新時代的一股清流。就在今年高考期間,廣東家長因為“不陪考”而意外沖上了全國熱搜,對此,很多廣東家長都表示,子女都有手有腳的,干嘛要陪考呢?更有廣東家長直言,要不是刷到的話,根本聽都沒有聽過陪考這回事。
同樣是在今年6月,端午龍舟賽的鼓點如雷,廣東河涌之上水花激蕩,汗珠滾燙,龍舟劃手奮力拼搏的畫面霸屏網絡,仿佛一腔熱血沸騰不息。這令人血脈賁張的激越,卻仿佛成為廣東人生活圖景中一道反差強烈的鮮亮筆觸。在這片熱土上,日復一日流淌的底色,竟是令人心安的舒緩與松弛,彼此懂得在喧囂塵世中為自己開辟一方心境的從容庭院,不隨波逐流,不為外界紛擾所動。
廣東人似乎天生就擁有一種“不比較”的定力,利是習俗便是一例鮮明的注腳!當其他地域執著于“體面”時,廣東人卻以一種奇特的“吝嗇”展現著對物質誘惑的疏離:利是金額在全國墊底,春節銀行常設有“暢散紙”的服務,五元、十元新鈔的預約兌換是獨此一地的風景。銀行柜臺前排隊的人們,手里緊攥著嶄新的小額鈔票,臉上不見絲毫窘迫,反是輕松笑容——這微小數額里,卻藏著一種對物質虛妄的清醒超脫,物質之重,終無法壓垮一顆自由的心。
都說“樹要皮,人要臉”,這道理廣東人并非不懂,只是廣東人對“面子”的詮釋,往往與浮華表象背道而馳,這份清醒的固守與熱烈的投入,構成了廣東人獨特的生活哲學。在廣東人的眼中,“面子”是“嫁女不賣女”的清白家風,是紅白喜事中少收甚至不收隨禮的坦蕩與厚道,更是勤儉持家、踏實為人的那份沉甸甸的自尊。
在廣東,你衣冠楚楚、珠光寶氣,未必能引來多少仰望的目光;你衣著樸素、近乎寒酸,也絕不會招致絲毫鄙夷的低看。此地的人們,只求舒適自在,不以衣冠斷人,更不會“先敬羅衣后敬人”。土生土長的廣東明星稀少,恰是這種普遍心態的映照——當追星不再是群體性的狂熱,明星誕生的土壤自然稀薄,這份深植于骨子里的從容自信,無需華服點綴,自有其樸素而恒久的光彩。
不妨看看從廣東走出去的體壇之星:全紅嬋參加蒙特利爾跳水世界杯,返回廣州時腳上趿拉著的不過是一雙舒適而尋常的拖鞋;蘇炳添接送孩子的時候,一身經典的“廣東三件套”——背心、孖煙囪(大短褲)、拖鞋便輕松出門。他們的姿態如此隨意,卻如此真實有力,分明是這片土地樸素精神最生動貼切的代言。
廣東式松弛,宛如喧囂時代的一劑清涼解毒散。一位山東的網友透露:“我去廣東半年上班,純北方人,有焦慮癥,即使環境有點熱,飲食不習慣,但焦慮癥一次都沒犯,可回來不到三個月又犯了。我真的很喜歡廣東,去了廣東很多地方,也很喜歡有邊界感的拖鞋佬。”
一位來自四川的網友也感嘆說:“廣東確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這里有全國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可是他們啥服裝都不稀罕,穿得舒服就行了,自從來到這里之后,我的穿衣焦慮癥自然而然地好了,有次去參加朋友的婚宴穿了一套禮服,一個阿姨問我是不是這個朋友請來上臺唱歌的,無語了。”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廣東人絕非在一切事物上都松弛如常,當話題轉向美食,那份專注與執著立刻煥發勃勃生機。在美食面前,沒有多少個廣東人是經受得住誘惑的,對于這點,也許福建人是最有心得體會的。
事實上,對于美食的鄭重其事,恰是廣東人松弛哲學中“有所為”的精妙平衡,大家深知,生活真正的盛宴不在外在的觥籌交錯,而在安心咀嚼每一粒白米飯的滋味里。一位廣東網友的幽默調侃道出了廣東人的集體心聲:“打扮再精致也無法當飯吃,唯把世間美味吞進肚子,才真正感覺胸懷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