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伏天的到來,“冬病夏治”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最佳時刻。目前,在長寧區各二三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冬病夏治”項目,服務廣大有需要的市民。
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梁永瑛介紹,“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梁永瑛指出,所謂“冬病”,指的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反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疼痛、虛寒性胃腸病等。而“夏治”,是利用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充沛、經絡氣血暢通的特點,通過特定的治療方法驅散體內寒氣,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
三伏時間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末伏:8月9日—8月18日
冬病夏治適應癥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復感冒等。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腹瀉、脾胃虛寒等。
骨關節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宮寒不孕、慢性盆腔炎等。
兒科疾病: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過敏性鼻炎、消化不良、厭食等。
其他:免疫力低下、畏寒怕冷、四肢冰涼等陽虛體質人群。
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伏貼
這是最常用的冬病夏治方法。將特制的中藥膏劑貼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和藥理作用,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艾灸是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熱力刺激穴位,溫通經絡、散寒除濕。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條灸、艾炷灸等。對于一些虛寒性疾病,艾灸效果顯著。
拔罐
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通過在背部等部位拔罐,可以將體內的寒濕之氣排出體外,緩解肌肉酸痛等癥狀。
中藥內服
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開具個性化的中藥方劑進行內服。中藥內服可以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注意事項
貼敷前
確保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在皮膚破損、濕疹、皮炎等部位貼敷;貼敷當天最好不要吃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也不要飲酒,以免影響藥效吸收。
貼敷時
根據個人體質和耐受程度調整貼敷時間,一般成人貼2—4小時,兒童貼0.5—2小時,若感到皮膚明顯灼痛、瘙癢,應及時取下,避免起泡;貼敷期間盡量減少劇烈運動,防止出汗過多導致藥膏脫落,同時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以免加重皮膚刺激。
貼敷后
貼敷部位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紅、瘙癢或色素沉著,這是正常反應,無需特殊處理;若出現小水泡,不要自行挑破,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即可,水泡較大或出現感染時,應及時就醫;貼敷后1—2天內,仍需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發物(如海鮮、羊肉等),同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目前,上海市同仁醫院、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長寧區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部分衛生服務站都開啟了“冬病夏治”服務,居民可以就近選擇。
圖片來源于網絡
撰稿:趙 立、陸 銘(實習)
編輯:畢揚靜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