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很多人一開始是奔著《歌手2025》的“歌神對決”去的,結果追著追著,猛然發現,有人唱著唱著,就進了“輿論的火葬場”。
這個人就是單依純。
先說爭議從哪來的:有觀眾發現,她每一期的編曲、舞臺、氣質甚至演繹方式,越來越像常石磊那一掛的風格。
于是“被常石磊化”的說法就冒出來了,緊接著是各種“失去自我”“炫技過度”“公式套娃”“唱法脫離情感”等負面標簽,像暴雨一樣砸下來。
面對這堆批評,單依純這次沒裝聾作啞,直接在采訪里硬氣回應了: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常石磊很好,很愛我,我也很好,也愛他。”
看到這句話,評論區瞬間炸了。
有人開始磕了,有人皺了眉,有人直接問:這到底是在回應質疑,還是在公開戀情?(當然是藝術共鳴上的愛)
不管你信不信,她說得很清楚:
——這不是被控制,這是雙向奔赴。
她不是被改造,是在探索,是在碰撞,是在試圖尋找一種新的聲音形式。
再順著她的說法聽下去,你會發現,她并沒有回避批評,相反,她是認真的在分析輿論。
她說,“這不是服從性測試,是探索測試。”
這句話一出,信息量就大了。
背后這幾個月《歌手2025》圍繞她的風波,也突然變得有跡可循。
誰在逼她“回到十八歲”?
一個殘酷現實是,很多觀眾其實壓根不允許單依純長大。
她剛出道時,靠一首《永不失聯的愛》唱進了無數人的耳朵。那個階段的她,情歌、氣音、小嗓門,完全貼著“抒情女聲”的標簽。
但誰規定她一輩子就只能那樣?
她今年才二十幾歲,哪怕她今天穿著披風唱電音、明天穿著旗袍唱爵士,那也都是她自己的選擇。
可現實卻是,只要她跳出“我聽過的樣子”,就有人說她不真誠、炫技、沒感情。
這叫什么?
這叫觀眾用“初戀濾鏡”反噬一個正常成長的歌手。
炫技還是無技?
另一個爭議點就是“無法復制粘貼”。
她自己也承認,有人說她的唱法太技巧化、太套路化,聽不到真情實感,哪怕是抒情歌,她也非要改成技巧展示。
但她沒慫,她回了句很有火氣的話:
“網友的評價很多是主觀的,我的共情能力很好。”
——你聽不出感情,是你不懂,不是我沒給。
這回應說實話挺有張力,多少有點“刀子嘴豆腐心”的味兒。她不是在否定所有批評,而是強調自己并非技術堆砌、而是另有表達方式。
問題是,很多人并不買賬,因為她確實還沒有出圈的代表作。
她自己也不避諱這一點,采訪中說得很實在:
“我需要做一張傳唱度高的專輯,我現在沒有。”
這一句,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不繞彎子,直面問題,說了“我知道我哪沒打動人”,也給了外界一個期待點:她知道要補課。
她和常石磊,到底什么關系?
重點來了,全網都在圍觀的焦點,還是她和常石磊之間的關系。
“他愛我,我也愛他”,這句話如果換個明星說,早就沖上熱搜第一。
有人說這是師徒情深,也有人說根本不止。
但比起糾結他們是不是戀愛,不如認真看看他們之間那種藝術上的互相點燃。
常石磊是誰?
內娛為數不多“真懂音樂”的制作人、編曲人、演唱人,一開嗓就能讓全場安靜。
他看上的,肯定不是唱K廳那種“情緒堆積”,而是具備再創作能力的歌手。
而單依純在他手里,是敢于嘗試各種“非主流表達”的年輕人。
你說她在被控制?
也許你只是看不懂她在進行一種自我置換。
她從流行歌手試圖成為一個“聲音的實驗者”。
如果你能接受黃宣、徐佳瑩的風格多樣性,為什么就容不下一個正在變形的單依純?
最后的重點:她還沒贏
現在說她洗白、翻盤還早。
說白了,她現在既沒有爆款作品,也沒有能一錘定音的舞臺表現。
她自己也知道——沒有傳唱度,再多的探索都是自嗨。
但就沖她這次不回避、不裝傻、敢回應的態度,這一仗她至少是站著的,不是趴下的。
如果未來真能拿出一張炸裂的作品,那她這波爭議就會變成“蛻變的證據”。
要知道,哪怕是李榮浩、林俊杰這些大拿,也都經歷過“你怎么不唱《老街》《江南》”這種輿論回潮。
所以,別太快蓋棺定論。
這世界最缺的是那種會用作品回擊質疑的人,而不是躲在濾鏡后唱同一首情歌一輩子的“原地打轉歌手”。
單依純有沒有這個潛力
看她接下來怎么交卷。
不是被控制,是雙向奔赴。
這不是她在證明愛情,而是她在證明——自己的音樂命運,自己掌舵。
就這態度,值得等一張爆款專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