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防長赫格塞斯18日剛發完那條"硬氣"推特,微軟就像接到圣旨一樣,不到24小時就宣布和中國工程師"一刀兩斷"。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清洗",起因竟然只是一篇質疑報道,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推就倒了一大片。
這么急著撇清關系到底在怕什么?十年的合作說斷就斷,背后藏著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閃電戰:24小時內如何完成一場"政商大合唱"
說起這事兒的經過,簡直比電視劇還精彩。
18日當天,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語氣堅決得像下戰書。
他在鏡頭前一板一眼地宣布:"中國將不再以任何形式參與我們的云服務,立即生效。"
話音剛落,微軟公司的反應堪稱"閃電式執行"。
還不到一天時間,公司發言人就發文稱。
微軟已經調整了對美國政府客戶的服務流程,確保沒有中國本土工程團隊為五角大樓提供技術支持。
短短數小時內,一個延續了近十年的全球化技術協作模型,就這樣被迫按下了停止鍵。
這種超高速響應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邏輯?
說起來還得從幾天前的一篇報道說起。
美國調查新聞組織ProPublica發布了一篇爆料長文,矛頭直指微軟的"數字護衛"機制。
文章聲稱,微軟通過這套安全中介機制,讓中國工程師間接參與了美軍云平臺操作。
雖然表面上設置了所謂的安全屏障。
由擁有安全許可的美國本土員工負責"傳話",但文章質疑:護衛人員大多為退役軍人,技術背景不足。
真的能識別潛在的代碼風險嗎?
文章最后一句話直指核心。
"在這種機制下,中國工程師是否有可能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插入惡意代碼?"
這句話簡直是踩中了美國政客的敏感神經。
共和黨人立刻就抓住了這番話,反華情緒很快就上來了。
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率先發難,他致信赫格塞斯,要求國防部提供所有與中國籍工程師有關的承包商名單。
信中措辭嚴厲,湯姆·科頓稱:"中國的網絡能力對美國構成最具侵略性和危險性的威脅之一。"
被綁架的巨頭:當700億美元遇到政治正確
微軟為什么這么急著表忠心?
說白了就是錢袋子被人拿捏住了。
根據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微軟總營收達到70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來自美國本土客戶。
而Azure云服務業務,作為微軟向政府和軍方提供技術支持的主力部門。
貢獻了超過25%的收入。
更關鍵的是,國防合同對微軟來說簡直是"命脈"。
失去這些訂單,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營收風險。
在這種背景下,公司不得不做出快速調整。
以表忠誠,哪怕犧牲一些技術合作也在所不惜。
細想起來挺可怕的,一家跨國科技巨頭的技術決策。
竟然要看政客的臉色行事。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所謂的"自由市場"到底還剩多少自由。
從政治層面來看,這次事件暴露了美國對華的深層恐慌。
中國快速崛起,讓美國很多政客都坐臥不安。
他們害怕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害怕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打破他們的壟斷地位。
尤其是在軍事領域上,更讓美軍方神經兮兮的。
出于遏制中國的畸形心態,特朗普政府對中方技術人員的"圍剿"還在繼續。
說到底,美國政客慣用的手法就是這樣。
先找個小點煽動,炒成大問題,然后用來推動政策收緊。
過去炒華為是這樣,現在炒微軟雇傭中方技術人員也是這一套模板。
他們不是不知道中國工程師的技術實力,也不是不懂這些人并不涉及敏感系統。
而是故意把問題政治化,借口"安全"大搞歧視性清洗。
從硅谷到華盛頓:一張"去中國化"的大網正在織成
微軟的決定只是冰山一角。
這場"技術圍剿"并不僅限于就業領域,而是一場多點開花的協同作戰。
教育系統也未能幸免,中國留學生簽證受到了嚴格限制。
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導體工程、材料科學等高科技背景的專業。
簽證被拒的概率大幅上升。
一些高校甚至建議中國學生"規避高敏感學科"。
選擇"非關鍵研究方向"以降低風險。
簽證政策的收緊,實質上已經將教育系統變成了人才選拔的過濾器。
曾經開放的美國高等教育,如今在國籍面前開始設限。
這不是單個學生的問題,而是系統性"去中國化"的一部分。
農業領域也遭遇了波及。
微軟之后,美國農業部也開始"清理門戶"。
根據消息透露,農業部解雇了約70名外國合同制人員,其中多數為中國籍博士后研究人員。
這些人本在農業、食品安全、生物環境等領域從事科研工作。
遠離軍事敏感,但依舊被納入"安全風險"范疇。
更驚人的是,農業部在過去一年已流失了超過1200名員工,占其總人員的17%。
其中大部分為技術崗位、研究崗位,影響深遠。
這場"技術圍剿"已經從高科技公司擴展到科研機構、政府單位。
甚至農業系統,從硅谷到實驗室,"去中國化"逐步落實。
微軟的決定、農業部的解雇、簽證的收緊,這些事件不是孤立的。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張系統性的排斥網絡。
從硅谷技術公司,到聯邦政府部門,再到美國大學實驗室。
中國科技人才逐步被邊緣化、排除。
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人才選擇返回國內。
或轉向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發展。
美國的簽證限制、就業壁壘、政治不確定性成為主要原因。
他們的流動方向,預示著全球科技中心的轉移軌跡。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的"技術潔癖癥"能堅持多久?
話說回來,美國這么搞真的能一刀切嗎?
現實往往比理想更加復雜。
這讓人聯想起之前美國包括聯邦調查局在內的一些強力部門,被媒體曝光在美國政府頒布對中國無人機禁令之后。
仍在使用中國制造的無人機。
這篇報道立馬引發美國朝野的一場"大地震"。
導致各部門負責人紛紛站出來"檢討",并信誓旦旦承諾今后"絕不再犯"。
當然,由于美國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加之美國一些部門的"叛逆",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對他們繼續采購和使用中國無人機的事情睜只眼閉只眼。
微軟讓中國工程師進入五角大樓進行相關維修工作。
赫格塞斯作為五角大樓的掌門人,他會不知道?
其實,這就跟之前美國一些部門"違規"采購和使用中國無人機一樣。
只要事情沒有被公開,大家都睜只眼閉只眼,就當沒這回事發生。
萬一事情被媒體踢爆,他們立馬會裝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這事是誰干的,必須徹查!必須阻止!
然后,發表一份聲明"表決心",最后,就變成一筆糊涂賬了。
實際上,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發布的報告顯示,60%的國防部老舊系統依賴外包維護。
其中以中國人和印度人居多。
如果五角大樓全面封殺外籍維護人員。
那估計不用等到中國出手,他們的系統自己就要癱瘓了。
所以,就像美國采購和使用無人機的"騷操作"一樣。
這場風波過后,一切有可能恢復正常。
畢竟,在找不到替代者的情況下,五角大樓的那些老舊系統不能不需要維護吧!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美國這種排斥外部合作的做法。
最終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
技術發展從來都需要全球智慧的碰撞與融合。
閉門造車從來不是長久之計。
真正的技術競爭,靠的是開放、協作與信任。
以國籍劃線終將本末倒置,自縛手腳。
當政治正確撞上技術現實,當理想主義遇到商業利益。
妥協和反復恐怕是逃不掉的宿命。
華盛頓最好停止對中國的歧視性做法,停止泛化國家安全議題。
這有助于穩定中美關系,對美國自己也是利無弊。
結語
這場24小時的"閃電戰",表面上是安全大戲,實際上是政治與商業深度捆綁的真實寫照,誰都不敢得罪金主爸爸。
當政治正確撞上技術現實,當理想主義遇到商業利益,妥協和反復恐怕是逃不掉的宿命。
面對這種"技術冷戰"的新常態,咱們是該憤怒填膺,還是該淡定從容地做好自己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