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順操控著無人機掠過街上的青磚灰瓦時,機身嗡鳴混著夏風穿過巷弄的聲浪,在他耳邊織成一張鮮活的網。這個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少年,說起英語單詞時眼睛發亮,聊起無人機和攝影時語速輕快,沒人能從他活潑的眉眼間,看出他曾在無聲的世界里久久徘徊。
襁褓里的寂靜世界
2013年8月,順順在全家人的期待中降臨在這個世界。媽媽壽媛抱著襁褓中的孩子,心里卻沉甸甸的——這個剛出生的嬰兒外耳畸形,沒有耳道。更讓她揪心的是,別的新生兒會被開門聲驚哭,會在媽媽哼歌時眨著眼睛晃小手,可順順不會。他總是安安靜靜地躺著,無論怎么在耳邊輕喚,始終毫無反應。
“別的寶寶一碰就哭,他卻安安靜靜的,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壽媛至今記得那種心慌,醫院還在裝修,嘈雜的聲響里,唯有她的孩子沉睡著,對周遭的一切渾然不覺。
從當地的婦幼保健院到省會的三甲醫院,半年多的時間里,壽媛和丈夫帶著順順輾轉奔波。那時國內的聽力檢測技術有限,半歲時的聽力診斷始終測不出結果,醫生謹慎建議“再等等”。直到8個月大,在北京同仁醫院,醫生看著檢查報告搖頭:“孩子是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助聽器恐怕效果有限,只能植入人工耳蝸。”
這句話像一塊巨石壓在壽媛心頭。當時進口耳蝸費用高達20多萬元,對這個僅靠丈夫在電廠工作維持生計、還背著外債的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他們試過申請殘聯項目,卻因“外耳畸形不符合優先條件”被婉拒;聯系基金會,得到的回復都是“不符合標準”。
小小的辦公室
接住了沉甸甸的期望
壽媛的手機里有好幾個QQ群,里面全部是聽障兒童的家長。為了讓兒子獲得更多救助的途徑和康復的可能,壽媛幾乎每天都會點開那些群聊,而愛的分貝就是在一條條信息流中跳入壽媛的視線。
“當時是一個媽媽在群里分享的,我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就是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想著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那天壽媛在地鐵里,信號時斷時續。她攥著手機,指尖因為用力泛白,哽咽著講順順的情況。地鐵報站聲、人群嘈雜聲混在一起,她幾乎聽不清自己在說什么,只記得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輕聲說:“我把地址發給您,您帶孩子來我們辦公室吧。”
那時,愛的分貝成立還不到三年,但那間小小的辦公室,卻成了照亮他們生活唯一的光。壽媛帶去了厚厚一疊檢查單:從老家的初診記錄到北京的CT片,每一張都寫滿了奔波的痕跡。工作人員仔細翻看資料時,她緊張得手心冒汗。愛的分貝醫學專家李永新主任看過順順的片子后,給出了“可以手術”的明確意見——這是他們等待了太久的肯定。
開機時刻
他哭了,媽媽卻笑了
在壽媛的微博里,事無巨細地記錄著順順的求醫歷程,前前后后十幾年,“愛的分貝”幾個字頻繁出現,成了“電子回憶冊”:
2014年11月24日,志愿者到洛陽家中走訪,查看居住環境、核實家庭情況,詳細詢問順順的日常。
2014年12月31日,壽媛接到了改變命運的電話,在愛的分貝和《夢想星搭檔》節目的幫助下,順順終于有機會植入人工耳蝸了。“費用減免的消息傳來時,我感覺像中了500萬。”她笑著說,聲音里卻帶著哽咽。在此之前,夫妻倆已經開始向親戚借錢,想著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給孩子一個機會。
2015年1月13日,北京同仁醫院手術室燈亮起,壽媛在走廊里來回踱步。丈夫緊緊握著她的手,兩人都沒說話,手心卻全是汗。當醫生走出來說“手術很成功”,她蹲在地上哭了很久。那年春節,全家是在出租屋里過的,窗外煙花綻放時,壽媛摸著順順頭上的紗布,心里滿是盼頭:“這是我們家過得最有希望的一個年。”
2015年2月27日,春運尾聲,火車票早就搶光了。夫妻倆找了輛拼車,抱著順順趕往北京進行人工耳蝸開機。當調試設備的電流聲第一次傳入順順耳中時,他突然渾身一顫,有些抗拒,扯掉了線圈,驚慌地往媽媽懷里躲。順順哭了,壽媛卻高興極了——那個連電鉆聲都吵不醒的孩子,終于聽見了。那天,壽媛在微博里這樣寫道:“順順的新生!寶貝,歡迎回歸有聲世界。”
聲音在慢慢發芽
康復之路是另一場漫長的跋涉。一歲半的順順剛開機時,對媽媽的呼喚沒有什么反應,壽媛就抱著他在廚房待著,打開水龍頭,讓水流嘩啦啦地響:“順順,聽,這是水的聲音。” 她把他帶到超市,指著貨架前聊天的阿姨:“順順,看,她們在說話呢。” 公園里的麻雀飛起來,她會拽著順順的小手:“聽,小鳥在唱歌呀。”
QQ群里的康復日記成了她的教科書,老師分享的訓練方法被她抄在筆記本上,日復一日陪著孩子練發音。3個月后,順順第一次對著聲音來源伸出小手;半年時,他發出了一串誰也聽不懂的“外星語”,卻讓壽媛欣喜若狂;走進康復學校時,這個曾經沉默的孩子已經能說簡單的詞語;畢業那天,順順已經能清晰地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了。
三歲,順順進入普通幼兒園,坐在一群蹦蹦跳跳的小朋友中間,不再需要特殊照顧。小學生活里,他的英語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單詞背會了就會用,一點都不難。”順順說起學習時,下巴微微揚著,有點小驕傲。即將小升初的他,說話流利自然,性格活潑開朗,和同學討論問題時反應敏捷,他還愛上了無人機和攝影,鏡頭里的天空是藍的,云朵是軟的,連老街墻角的小草,都帶著光。
散落在人間的回響
2020年,壽媛開通了愛的分貝公益項目的月捐。“順順康復后,我常看愛的分貝幫助的其他孩子,有的家庭和我們當年一樣艱難。”在壽媛心里,愛的分貝已經成為陪伴順順成長的伙伴,她總是時刻關注著愛的分貝的近況。
“后來幾年我重新開始工作了,日子慢慢好起來了,總想著要做點什么。” 她翻看著手機里的捐贈記錄,想起2014年在北京地鐵里那個孤注一擲的電話,信號那么差,可那句 “帶孩子來辦公室吧”,卻像一束光,穿透了所有的黑暗。“那時候覺得天塌下來了,是愛的分貝伸手托了我們一把,他們是唯一沒有拒絕我們的地方。現在我也想做那個托舉別人的人。”壽媛說,盡管能力有限,月捐金額不多,但“這是在把收到的溫暖傳下去”。
如今,順順即將進入小學六年級,壽媛的生活重心也發生了變化:她開始關心中高考分數線,了解初中學習生活的節奏。“他小時候康復時我們的愿望是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就行,但現在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期待也同樣發生了改變,希望他學習進步。”壽媛笑道,“但不會給他施加太大的壓力,順其自然就好。”
這個夏天,順順的無人機飛過老街,機身嗡鳴里藏著一個家庭跨越無聲的故事。而在愛的分貝幫助過的4萬多個聽障家庭里,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每一次開機時的哭聲,每一聲遲來的“媽媽”,都是生命最動人的回響。
一旦遇見,就不放開愛的手。這些聲音和瞬間,像散落在人間的星星,一點一點,把黑夜照亮,而所有伸出的手,接過的溫暖,會像風一樣,吹過一條又一條老街,吹進一個又一個等待的心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