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項目從上世紀末就開始醞釀,足足琢磨了20多年,到2021年才正式寫進國家規劃里頭,去年底終于批下來,今年7月19日就直接開工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總投資1.2萬億,年發電量能頂得上三個三峽大壩,夠3億人用電,這事兒在中國這邊是件大事兒,標志著清潔能源又往前邁一大步。
但隔壁印度那邊可不這么想,他們覺得這玩意兒直接戳到自家痛處,立馬就炸鍋了。阿魯納恰爾邦的首席部長佩瑪·坎杜直言不諱,說這工程像個懸在印度頭上的定時炸彈,一出岔子就能毀了印度和孟加拉的生態。印度外交部也趕緊表態,要求中方得顧著下游國家的利益,別光顧自己發電。
說實話,這反應不意外,中印邊境那塊兒本來就敏感,藏南地區實際被印度管著,但歷史上和法理上都屬于中國。今年5月中旬,中國民政部還標準化了27個地名,包括阿魯納恰爾邦里的山脈和村子,用藏文和中文標注,這事兒一出,印度就更坐不住了,直接說這些地名無效。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叫布拉馬普特拉河,是東北部幾個邦的命脈,養活著上千萬人的農業和漁業。印度人擔心上游建壩會控水,要么干旱,要么洪水泛濫,尤其雨季一放水,下游就遭殃。
印度不光嘴上說,還動真格的。今年1月,他們就宣布投5000億盧比,在錫昂河上游建多功能大壩,當緩沖區,存水防洪,還能發電。但這事兒在當地鬧得雞飛狗跳,村民抗議說會淹家園,毀農田,政府只好增兵穩局面,媒體上鬧出增兵邊境的新聞,順帶還傳出當地人喊自己是中國人的傳聞。這反映出兩國在水資源和領土上的拉鋸戰越來越白熱化。
印度總覺得中國建壩是把水當武器,但看看他們自己對下游國家的做法,就知道誰更愛玩這套。在印巴沖突里,印度多次對巴基斯坦斷水或泄洪,今年4月還暫停了1960年的印巴河流條約,導致巴方河水暴漲,洪災頻發,巴基斯坦官員公開抗議,說印度拿水壩當工具。孟加拉國也吃過虧,去年8月特大洪災,550多萬人遭殃,他們直指印度從特里普拉的古姆蒂河壩無預警放水,雖然印度否認,但歷史上有過類似事兒,質疑聲就沒斷過。
這雙標挺明顯的,印度上游占優時就隨意操控下游水流,但輪到中國在上游開發,他們就各種反對。實際上,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大江大河像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恒河、印度河都從這兒發源,中國境內占大部分,但中國從來沒像印度那樣搞水武器化。
相反,還幫周邊國家建了不少水利項目,比如柬埔寨的德崇扶南運河,馬來西亞的巴貢和沐若水電站,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合作,技術援助在現場指導,確保運行順暢。雅魯藏布江的水流量在中國境內只有1600億立方米,進入印度后暴增到6180億立方米,即使建壩,對下游影響也小得很。更何況,這工程經過反復論證,各領域專家評估過,結果顯示不光不破壞下游生態,還能幫著防汛減災,調節洪峰。
佩瑪·坎杜這家伙,1979年生在塔旺,蒙巴部落出身,德里大學歷史專業畢業,回鄉后從議會秘書干起,2016年轉黨加入人民黨,帶33名議員證明多數支持,當上首席部長。他推的那些計劃,聽著花里胡哨,2018年“阿魯納恰爾崛起運動”讓官員下鄉推廣項目,2019年“我們的阿魯納恰爾”加強警民合作,醫療上首席部長健康計劃覆蓋49萬人,無現金治療高達500萬盧比。基礎設施上,國家公路長度增138%,隧道建了好幾個,教育年入學率升到21.5萬,輟學降到2.3%。
農業信用卡覆蓋99%,旅游業獲獎,航空有新機場,電子治理推廣在線服務。他還管足球協會,辦全國拔河賽,推數字平臺幫本地藝術家,2023年裝254個移動塔,邊境村4G全覆蓋,活力村莊計劃甚至逆轉了人口外流。但這些成績背后,他對中方項目的反對越來越猛,今年7月又重申大壩是威脅,推動邦內基建當對抗。
中印在水資源上的博弈,本質上是信任問題。印度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覺得中國會效仿他們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做法,但事實是中國一直強調合作共贏,沒搞過斷水泄洪。工程開工后,進展穩穩的,專家數據報告反復驗證,確認對下游有利。印度繼續施壓,但擋不住建設腳步。
藏南歸屬是時間問題,標準化地名就是信號。兩國得掂量掂量,改善關系還是繼續對峙哪個更有利。印度如果總盯著雙標,忽略自身行為,早晚吃虧。中國幫周邊建運河水電站的例子擺在那兒,印度也該想想怎么合作,而不是一味反對。
這個工程不光是發電那么簡單,它牽扯到整個亞洲水資源的平衡。青藏高原的河流養活著億萬人,中國開發上游時考慮下游利益,論證過程長達幾年,環境評估嚴格。印度擔憂生態破壞,但數據表明上游調控對下游影響有限,因為印度境內水量更大,主要是本地降雨貢獻。相比印度暫停印巴條約導致巴方恐慌,中國從來沒這么干過。孟加拉洪災后質疑印度放水,印度否認但先例太多,信任就沒了。中印間也一樣,缺乏互信才鬧成這樣。
水資源的博弈不是零和游戲,中國積極援助周邊,印度卻總在下游國家間玩操控。印巴沖突中多次對巴斷水,巴方河水異常上漲洪水來襲。孟加拉550萬人受災,指責印度無預警開閘。印度有這種先例,質疑正常。中國境內水流量小,對印度影響微乎其微。工程有助于下游防洪,不是威脅。
這個火線怎么滅,得看雙方智慧。中國開發上游合情合理,印度反應過激源于不信任。事實擺在那兒,水流量數據清楚,合作案例多。印度雙標自找麻煩,中國穩扎穩打。未來發展中,工程會繼續,印度或許轉向外交對話。佩瑪·坎杜推動基建對抗,但藏南法理歸中國,標準化舉措顯示決心。印度權衡利弊,改善關系更明智。
中國上游多干活幫大家,印度總怕被坑,自己卻先坑別人。數據在那兒擺著,中國境內水少,影響小。工程建好利大于弊,防汛發電兩不誤。印度別總小人心思,多想想共贏。佩瑪·坎杜政績不錯,但對壩的反對太極端。兩國得坐下來聊,藏南問題早晚解決。水資源共享是關鍵,別讓雙標毀了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