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說到印度,眼前浮現的或許是絢麗多彩的紗麗,熙攘喧鬧的街頭,彌漫著濃烈香料氣息的美食,以及錯綜復雜的種姓制度與宗教差異。
這個國度,擁有超過100種語言、2000多個族群、20多個行政邦。
每隔幾十公里,風俗習慣就可能完全不同。
然而,這樣一個看似由多種文化碎片拼湊而成的國家,自1947年獲得獨立以來,始終維持著統一。
整整70多年,未曾分裂為多個獨立區域,這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一個民族、語言、宗教都極為多元的國家,究竟是靠什么維系著國家的完整?
印度,一個“拼圖國家”
在印度打車,從新德里前往阿格拉,可能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司機在不同邦之間行駛時,必須繳納所謂的“跨邦費用”。
是的,在這個名為聯邦制的國家里,各邦之間設有不同的稅費。
甚至,一輛貨車跨省行駛都需要重新辦理登記手續。
這種“地方性法規”,若出現在其他國家,恐怕早已引發激烈爭議。
但在印度,人們一邊繳納這些費用,一邊默默承受,幾十年如一日地維系著國家的整體性。
這種統一并非源于文化認同或民族自覺,而是地理條件的限制與歷史延續共同作用的結果。
印度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
北面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西邊緊鄰與巴基斯坦長期存在矛盾的邊界,東南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
對外難以拓展,對內若分裂只會導致國家崩潰。
這就像一個屋子里住了十四億人,雖然爭吵不斷,但大家都明白,一旦拆墻,整個結構就會坍塌。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不想分裂,而是不敢分裂。
而這一切,實際上源于英國殖民時期的“遺產”。
眾所周知,印度歷史上從未真正實現過長期的全國統一。
莫臥兒帝國雖曾強盛一時,但也只是實現了局部整合。
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版圖”,是英國殖民者用邊界線勾勒出來的。
殖民者為了便于管理,將原本數百個互不隸屬的土邦和村社整合為一個行政整體。
并賦予“印度”這一政治概念,留下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框架”。
但這個框架并非一個擁有共同民族認同的實體。
即使在今天,印度各邦之間的制度、語言、宗教信仰仍存在巨大差異。
可以說,印度的統一并非源于人民的共同意志,而是殖民統治的遺留產物。
令人驚訝的是,這副由外力拼接而成的“拼圖”竟然沒有破碎。
反而被莫迪這樣的民族主義者,用“文化紐帶”的形式包裝成一種“文明的自覺”。
就像一輛拼裝車,行駛了70年仍未散架。
面對印度社會的多樣性,總理莫迪采用的是“將分裂描繪為團結”的策略。
他強調印度教文化的延續性,認為無論語言與風俗如何變化。
印度人都能在宗教儀式、節日慶典中找到共同的情感歸屬。
例如,莫迪在演講中經常引用“恒河”、“羅摩”、“卡爾瑪”等印度教象征。
以此強化一種“印度教民族”的共同體想象。
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統一的構建,是基于神話,而非現實。
現實中,印度教內部的種姓制度依舊根深蒂固。
低種姓者、賤民、穆斯林等群體并未真正被納入這套文化認同體系。
莫迪所宣揚的“印度文化”,更多是婆羅門階層文化的投射。
是以高種姓群體的神話體系為基礎,試圖實現國家在精神層面的統一。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文化政治化”的工程。
國家認同不等于民族主義
現代民族國家的核心理念是公民平等。
但在印度,統一的基礎并非平等,而是一種“分而不裂”的民族主義。
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方言、服飾、飲食習慣,但你必須認同自己是“印度人”。
而這種“印度人”的身份,近年來越來越與“印度教徒”綁定。
宗教,在這個國家從來不只是私人信仰,更是政治身份的象征。
如果你是印度教徒,你便屬于“多數群體”。
但如果你是穆斯林、基督徒或錫克教徒,那你很可能被視為“少數族群”,在政治上處于邊緣地位。
這種以人口結構為基礎的政治安排,使得“多數人的團結”成為治理合法性的來源,而忽視了少數群體的權利訴求。
因此,印度的團結,并非“全民共識”,而是“多數主導”的政治構建。
真正讓印度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宗教文化之外,還有對“分裂后果”的深刻恐懼。
1947年印巴分治帶來的血腥記憶至今仍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
那場劃界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流離失所。
從那時起,“國家統一”就成為印度政治的核心底線。
任何邦試圖脫離,都會遭到國家機器最嚴厲的壓制。
克什米爾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動蕩多年,仍無法擺脫國家認同的束縛。
當然,還有一個潛在因素也在發揮作用——中國的崛起。
中國的發展速度在印度國內引發了兩種情緒:羨慕與焦慮。
一方面,許多印度人將中國視為競爭對象,渴望實現“超越”。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意識到,唯有保持統一,印度才有資格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話。
這種“大國情結”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內部的分裂傾向。
但不可忽視的是,種姓制度仍然深植于印度社會。
盡管憲法早在1949年就廢除了種姓歧視,但在現實生活中。
達利特人(賤民)仍然無法在村莊里使用公共水井,進入寺廟也常常被拒絕。
這種文化上的等級壓迫不僅影響社會公平,也削弱了國家的統一認同。
不同種姓之間缺乏尊重,不同宗教之間也缺乏信任與合作。
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隨時可能引爆。
因此,莫迪所倡導的“文化認同”,其實是在掩蓋這些深層的社會裂痕。
而印度之所以顯得團結,更多是為了掩蓋內部日益凸顯的問題。
印度能夠維持統一,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國家”。
結語
印度之所以尚未崩解,并不是因為國民之間存在高度的團結或深厚的愛國情感。
而是在多重壓力之下,不得不共同推動這輛老舊的國家機器前行。
這并非團結的勝利,而是混亂中維持穩定的成果。
而這種穩定背后,隱藏著無數的不公、裂痕與潛在危機。
未來的印度,是繼續依靠妥協維持現狀,還是探索真正的認同與制度出路?
這個問題,將決定它是否能真正走出“拼圖國家”的命運,成為一個內在真正團結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