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以歷史視野與數據事實提醒公眾警惕針對海歸人才的四種錯誤論調。
01
四大論調:偏見背后的認知誤區
文章開篇指出:“人才的流向,也是時代的風向”。當前受地緣政治、學術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許多早年留學、旅居海外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正選擇回國發展。
??謬論一:回國養老“摘桃”論
人民日報:今天的中國不論是創新能力、科研條件、科學評價機制、政策支持力度等皆為優質,人才聚集在此,是必然的現象。在中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海歸派也需要有實力。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大部分三甲醫院院長,都是留學回國人員,存在感不低,貢獻也不少。”
圖源 | 人民日報
??謬論二:回國人才“二流”論
人民日報:近年來,許多學者恰恰因為研究領先被海外視為“威脅”而受到排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
更何況,“今日中國,早已不是誰頂個‘海歸’的帽子就被盲目推崇的年代,拿出真才實學,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并能創造價值有所貢獻,就應當獲得歡迎與重視。
“這一點,對海內外人才都是一個標準,一把尺子”。
圖源 | 人民日報
??謬論三:出國留學“原罪”論
人民日報:中國多年來都“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中國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創新探索的路徑本就多元,跨國學習正是彼此借鑒、縮短技術差距的必由之路。
圖源 | 人民日報
??謬論四:內外人才“對立”論
人民日報:人才競爭的本質是能力與貢獻的比拼,而非身份標簽的較量。今日中國機遇足夠多,事業舞臺足夠大,容得下各類人才各顯其能、各建其功;海歸人才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氣,各有優勢。
圖源 | 人民日報
02
海歸力量,用實力證明
從時代發展看,眾多事實證明,留學生歸國,為國家建設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從“兩彈一星”到今日5G、新能源、機器人技術,歸國學者始終是攻堅核心。
??跨國學習縮短技術差距,海歸成為國際合作的“橋梁”。如中芯國際等企業崛起,離不開海外技術人才回流。
??海歸創業帶動就業(如互聯網企業),本土人才與國際團隊協作提升競爭力。
與此同時,中國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擁抱海外學子。
早年去年12月,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吸引更多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創業和為國服務。
圖源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各地也紛紛推出留學生支持政策,進一步降低留學生回國就業門檻: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留學生開辟落戶綠色通道;
??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提供6個月社保快速落戶;免稅購車、應屆畢業生生活補貼(以杭州為例,本科1萬/年、碩士3萬/年、博士10萬/年);
??北京上海等地提供10-50萬元的創業補貼;
??深圳等地為海歸子女提供入學優惠政策;
在全球化人才流動的新格局下,留學不僅是個人提升的機會,也是中外交流的紐帶與橋梁。越來越多的海歸帶著國際視野回來,既推動了國內創新,更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合作。這些大批利好政策的背后,是國家對海外人才回國發展的熱忱期待與支持!
03
人民日報評論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